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特意查了查評分
同樣是打著周星馳烙印的電影,同樣從經(jīng)典《西游記》改編而來,跨越二十二年,評分直線下降,看完以后,我在思考,這兩部真的都比之前的差那么遠嗎?
而這個答案卻是很難下出定論的。
周星馳的電影,進入大陸市場多年,近些年,從《西游·降魔篇》開始,演員陣容明顯地“大陸化”。文章、黃渤、鄧超、吳亦凡、林更新,幾個大主角基本都是大陸演員。這一次的新作《西游·伏妖篇》打出的是徐克、周星馳混合雙打的模式,徐克導(dǎo)演,周星馳編劇,以這二人以往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來看,顏值、美學(xué)方面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事實也確實是),同時又有周星馳一貫的無厘頭編劇作為基底,票房、口碑應(yīng)該可以雙收,但從現(xiàn)有成績來看卻不是如此。同時期上映的電影乘風(fēng)破浪6.9,比《西游伏妖》整整高了1.2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真的差距有這么大嗎?
今天翻微信群看大家的評價的時候,偶然間看到這樣一句話,對我很有啟示:
電影的評分其實與大眾的期待值很有關(guān)系,期待值越高反而容易評分越低。
這一句話讓我一下想明白了。韓寒上一部電影《后會無期》,豆瓣評分7.1,好于34%的劇情片,劇情可以說真的是平平,最大的賣點就是給了一眾偽文青裝嗶——的機會,上映的時候,朋友圈嘩嘩刷屏,瞬間大家的表達都變得間接內(nèi)斂,因為“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嘛。
處女作被掛上這樣的標簽,雖然也讓人不爽,但總歸是好過一流的視覺大片,也算是一股清流。大眾的期待值留在這個層面,這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乘風(fēng)破浪》能在賀歲片中得到這樣的分數(shù)。
反觀《西游伏妖》,徐克+周星馳,兩個具有時代性的人,組合到一起,是不可能讓人不產(chǎn)生期待的。提起徐克,就會想起八九十年代的武俠,周星馳,就會想起賤賤的無厘頭。期待分越高,如果達不到期待值,就很難得到高評分,這是一定的。我不愿意評論《西游伏妖》是好是壞,但是我想,就是徐克、周星馳他們自己也一定知道,這部作品絕不是當年的《青蛇》、《東方不敗》系列,也不是當年的《喜劇之王》、《功夫》,它沒有那么極致,沒有那么具有代表性,從改編的劇情,人物的設(shè)定來看,有新意,但不新奇。所以對于這兩個人來說,這可能只能是一個中庸之作。
在看片之后,我看過一篇影評,談到了《西游伏妖》和它的前篇之間的聯(lián)系,三段式的結(jié)構(gòu),道與佛,妖與佛,從那一篇影評的分析中,能發(fā)現(xiàn)有些小心思,但與前篇太過相似,未免有些重蹈之嫌。
《西游伏妖》最被人吐槽的是演員陣容,說實話,當我看到吳亦凡這三個字,差點把我攔在了電影院外。他的顏值、努力、謙虛等等我都承認,但是演戲,說實話,還是不夠。有人說,這一部電影中,唐僧從始至終就是在演,演自己是個傻子,別人以為他不會如來佛掌,但他會。所以找吳亦凡來演,沒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能說通,但不能服眾。吳亦凡是現(xiàn)在的熱點鮮肉,這是不爭的事實,哪部片有他,基本就有了一定的票房號召力。他是一個成功的偶像,但還沒能成功蛻變成一個好的演員。周星馳的編劇,這部電影,在n個橋段里,甚至你能眼前浮現(xiàn)出周星馳演這個角色時,他的表情,他的狀態(tài),濃郁的痕跡,我想沒有觀眾能逃脫。而這種烙印不單單是屬于周星馳的,更是屬于香港的。《西游降魔》更走愛情片的路線,而《伏妖》更喜劇,周星馳加入了很多粵語笑點,大陸演員說出這些的時候,我?guī)е?D眼鏡,全程真心接受無能。這不是聽不聽得懂話的意思的問題,而是不是那一方水土長大的人,他說不出方言獨特的韻味。就像你讓四川人去說胸飾炒雞蛋,他沒法說出北京人的笑點。
但盡管陣容讓人吐槽,卻值這個票錢和時間。
徐克的加入,整個電影的美學(xué)確實發(fā)生了改變。不再純粹是標志性的邋里邋遢+清純玉女的陣容,3D石猴特效,也確實有一些大片的色彩。片中的有一部分打斗,也著實能看到些微徐克的痕跡。
雖然很多人都更喜歡降魔,可我比較喜歡伏妖。舒淇在降魔里很美,很單純,但她總讓我想起朱茵的紫霞仙子,默默流的淚,和功夫里黃圣依的啞女的棒棒糖。周星馳的喜劇電影,無厘頭,低級趣味,惡心,灑狗血玩,但動情之處,收在嘻嘻哈哈似乎什么都不在乎的表皮之下。他演他自己片子的男主角,更帶有生活在底層的流氓,他們對情感的珍視,像是一個乞丐撿到一顆抱著玻璃紙的糖,一顆小小的亮亮的東西捧在他臟臟的手心里,他擦了擦手,卑微地覺得這不屬于他,卻又伸手去拿,是這樣一種糾結(jié)的狀態(tài)。而這種東西,在沒有他主演的片子里,再也難覓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