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劇透,慎入。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是一部破案推理作品,屬于本格推理流派,邏輯嚴密,但同時也是具備一部社會推理派小說的特質,關注邊緣人群,思考社會問題。
看片過程中,不自覺地被反復帶入角色。看完后,回到X的交叉點,也就是最初的觀眾視角,看出去是四條線。
第一條線:劇本(五星)
電影對小說有著高度還原,這離不開導演蘇有朋(你沒看錯,就是當年的“五阿哥”)與作者東野圭吾對劇本的反復打磨,尊重原著,并以電影手法進行了豐滿。
多年前,我看過這本小說,所以在電影上映前,一直擔心日本社會背景里發生的故事移植到中國社會背景上,會不會水土不服。然而序幕一拉開,女生的紅色運動校服、墻上的“辦證”小廣告噴涂,瞬間把我帶入中國本土的親切環境。
電影的光影、節奏、剪輯都把控比較好,當初在看原著結局時沒有流出來的眼淚,在電影的結局跟著主角一起流了出來。這是一個邏輯清晰合理,推理絲絲入扣,同時又能夠引起情感共鳴的好故事。
第二條線:演員(四星半)
王凱飾演一個高智商的物理學家(唐川),協助警方破案。他活力充沛,保養得當,帥氣陽光,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尊重并敬畏法律的心。在整部影片中,他代表被人矚目的精英,站在陽光下。
張魯一飾演的天才數學家(石泓),在一所初中當數學老師,卻并不懂教學,過得落魄而寂寞,正如他所說,感覺自己像一個沒用的齒輪,同樣的話,他也用來評價過流浪漢。他代表被世界忽視的那群人,在社會邊緣的陰影里渴望著陽光。
林心如飾演的小餐飲店老板(劉婧)之前在夜總會工作,前夫是個好賭粗暴的人渣。為了過上安靜的日子,她離開夜總會后,帶著女兒不斷搬家,卻仍然被前夫的陰霾纏住。說實話,她的表演超出預期,把女主角的無奈無助、恐懼懊悔真實地表現了出來。
而電影的三位小演員,表現驚艷。鄧恩熙飾演女主角的女兒,一顰一笑,哭泣驚懼,都恰到好處。侯明昊、焉栩嘉分別飾演男一號和男二號的少年時期,首先在長相、打扮、氣質上就十分接近,二人演對手戲的時候……滿屏幕、滿影院都是粉紅色的泡泡……(別問我為什么)。
這是一部虛構的推理作品,之所以談論它的現實意義,是因為在故事里有真實的人性。
站在陽光下的唐川被人矚目,而蜷縮在陰影里的石泓渴望關懷。少年時代,這一對彼此欣賞的高智商小伙伴也曾在陽光照樣的教室和操場上切磋數學難題,他們棋逢對手。然而,沒有人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因為人本身都不能完全了解自己。
唐川一開始不相信石泓殺人,后來步步推理看到真相,同時也知道了石泓的痛苦。他沒有對警方揭穿石泓,卻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劉婧,同時也把選擇的痛苦推給了她。
石泓為什么殺人?他說,他不是頂罪,是報恩。為了向劉婧母女報恩,他親手殺了一個無辜的人,把自己貶為變態,把自己送進監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在感到生活毫無意義的時候,隔壁新來的鄰居——劉婧母女讓他看到了“活著”的陽光。
最后,唐川回到了陽光里,而石泓和劉婧留在了黑暗里,萬劫不復。
第四條線:記憶中那些細節的亮點(四星)
中國社會背景的烘托,除了開場的運動式校服和辦證小廣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劉婧母女拜訪鄰居石泓的理由。在原著里,她們帶著小禮物問候鄰居,這在日本是新入住居民對左鄰右舍表示善意的基本禮儀,而在電影里,雖然有多項原因,但最主要是劉婧女兒要完成老師布置的社會作業——從鄰居那里收集閑置書籍(可能是用于捐贈)。看到這個情節,觀眾們大多秒懂,會心一笑。
此外,在嚴肅甚至沉郁的推理中,有兩處一語雙關的笑點,第一個是石泓站在劉婧家門外,那一場“打蟑螂”的對話;第二個是片尾處,石泓站在電梯內,對電梯外的唐川說的那一句意味深長的“難嗎”?
活著,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