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知識
劇情簡介:愛達(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 飾)是語言表達上有障礙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思情緒全都憑著那美妙的鋼琴樂曲飄然而出。丈夫早逝,她只好帶著女兒一起遠赴新西蘭改嫁給當地的殖民者斯圖爾特。當他們到達新西蘭的海灘時,丈夫嫌搬運鋼琴麻煩,想把它扔在海灘。愛達在海灘邊瘋狂地彈奏 著鋼琴,宣泄著內心的不滿與苦悶。
鄰居貝因(哈威·凱特爾 Harvey Keitel 飾)聽出了愛達內心的苦悶,于是用八十畝土地和斯圖爾特交換了鋼琴,并請愛達天天到他家來教他彈鋼琴,承諾一堂課可以換回一個琴鍵。愛達欣然同意了。貝因深愛著愛達,通過一節節鋼琴課,兩人的情感漸漸滋長。
演員:女主:霍利·亨特出生于美國,小時候一直在遼闊的牧場里長大。田原曠野造就了霍利豪爽、大方、開朗的性格。1993年,霍利主演了《鋼琴課》(The?Piano),在片中成功飾演了一位新西蘭農場主的啞巴少婦,通過對眼神及肢體語言的刻畫,充分展示了霍利那含蓄而富有暗示性的表演才能,強化了電影的思想深度。她也因此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并從此蜚聲國際影壇。
起初,只覺得女主長得像男人。后來才發現,這種禁欲的氣質才是影片所要渲染的。女主在點明影片主旨方面很重要。
哈威·凱特爾HarveyKeitel
安娜·帕奎因 Anna Paquin:
二、電影本身
1、海灘與鋼琴
此處應該配《Le Onde》……
在那有片海,在那有片沙。斷崖下,沉默無語的女人。畫面被海水浸藍,鋼琴聲落入深處,流向遠方。對于不能說話的人來說,她更懂得,聲音的力量,生活的嘈雜。
2、那些情欲
她不說話,只是默默忍受著他的騷擾。鋼琴聲與情欲慢慢此消彼漲,在一線光明中,沉淪、跌落。
她還是不說話,眼神里卻充滿了渴望。無聲的愛啊,多么難懂。
三、劇本改編
本片的結局很開放:可以讓三人中一個人死去;可以讓艾達與鋼琴一起沉入水底,也可以先現在:艾達尊崇了自己的意志,與他在一起。
在我眼里,這些結局沒有最好的。本片的結構完整不需要改編。
四、個人觀點
此處列出一組觀點,可以作為電影的解讀:
自閉,高傲,隱忍,內斂,優雅,堅強,情緒化且活在幻想世界。
希區科克說過,出租車上一個文雅的英國女教師會突然解開你的褲子,這就是典型的懸念。一個這么柔弱的女人,看上那么去蒼白,卻有著烈火一樣的激情,橡樹一樣堅韌,在那樣平凡的外表下隱藏著那樣一顆酷烈的靈魂。
為什么?為什么你和別人,大多數人不一樣?為什么你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對外界無動于衷?
這才是最大的罪過。
女導演想的太多了,而且想表達的太多了,完全沒有一個獨立成熟的表達體系,拍出來的就四不像了。女主的長相實在是驚恐,而且極度自私,她誰都不愛,她只愛自己,無道德,無規矩,她不要束縛,反而來傷害其他人。她最后怎么不和自己的鋼琴一起去死?!
即使我沒有任何立場,我也能夠在這兩級的評論中看出這個世界難解的端倪了。回到那個問題:如果我們對外界世界無動于衷,孰對孰錯?
世人總是對特立獨行的靈魂格外的嚴苛。因為他們的哲學就是,我們總要一樣。我們不能有異端。
在對錯以外的,是冷漠的心啊,而究竟是誰更冷漠呢?
一個人對這個世界冷漠,一個人對他人與自己的心冷漠。后者,是沒有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