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嘔心瀝血十余載的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談起托翁,實在有些慚愧,我僅知道托翁的三部傳世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以前一直想啃那些鴻篇巨著,但曉得自己是個耐不住寂寞的人,估計不到一半就會放棄,遲遲不敢觸碰這些書。這一次,拿起這本書,是因為自己加入了一個閱讀打卡小組,即使倦了、厭了,也會強迫自己每天去看一下,慢慢的把書啃完;另一方面,也想看一下,世界名著與我平時看的書,除了篇幅還有哪一些不一樣的味道。
使我吃驚的是,打開《復活》這本書,讀起來并沒有一絲想要放棄,反而迫切的想要讀完,只恨自己時間不夠,不能一口氣讀完,讓自己的心里有一絲絲遺憾。語言絲滑,讀起來很舒服,故事情節一環套著一環,環環相扣,看到最后,還有一絲意猶未盡的意思。
書名為《復活》,故事也是以復活為核心,講述了男女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瑪絲洛娃的心靈、精神的復活歷程。藝術來源于生活,當然這部小說也是托翁取自于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法庭上,一個青年看到法庭中審判的那個人正是自己多年前在親戚家居住時誘奸的那個人,于是心靈受到了譴責,良心發現,在獄中見了那個女孩,并表示可以和她結婚,不過最后,那個女孩在獄中死去了,故事就此戛然而止。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引發了作者的靈感,經過十多載,不斷的提煉與升華,最終成為了這部小說。
在法庭上,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團中的一員,發現下面審判的那個女人瑪絲洛娃居然是自己當年在姑姑家誘奸的那個人,在法官的粗心大意的情況下,判處了瑪絲洛娃不應該受到的懲罰流放勞役之刑,在判決的之后的瑪絲洛娃在門口哭了,看到了這一幕的聶赫留朵夫在良心上受到了譴責,他認為造成今天的后果是自己一手造就的,如果不是當年自己的誘奸行為,也不會讓這么一個天真浪漫、善良的人走上了這一條路。他決定為自己以前的過錯承擔后果,幫助瑪絲洛娃上訴減輕刑罰,并且想要娶瑪絲洛娃為妻。
在不斷的上訴過程中,他逐漸看到了上層社會的腐敗與罪惡,這是一群只會吃喝玩樂的人,不斷的揮霍無度,但是卻是這樣的一群人在掌權,決定著別人的生死,并為以前的自己感到痛苦。他在監獄中見識到太多自己之前所沒有遇到的事,見識到太多的黑暗,無辜入獄,還有無辜被抓之后只因沒有釋放的理由便一直關押的人等,看到了這個社會底層人的掙扎與無助,又重新激發了他心里的善良。而此時他正在和一個貴婦私通、還在和一位貴族小姐談婚論嫁,在這件事發生之后,他決定改過自新,專心為瑪絲洛娃的上訴做準備。
他回到鄉下把土地分配給農民。他認為農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一群不懂種地的貴族手里握著大量的土地,而懂得種地的農民手里卻沒有土地,這是農民貧窮的原因;他還認為掌握大量的土地的行為是不對的,應該歸還給農民,讓農民有地可種,所以他把自己的土地分配給了農民。即使那些農民根本不理解他的用意,還以為這是另一種壓榨行為,畢竟對于欺詐沒有比地主老爺更懂的了,他們有著太多太多的祖輩留下的經驗了,還因為沒有人會為了別人的利益而損害自己的利益,但是他們卻遇到了善良的、想改變農民生活的聶赫留朵夫!
在去往西伯利亞的路上,他同監獄中的政治犯交流也認識到了這個社會上層的腐敗和黑暗,看到了底層民眾的無力與悲慘,他對于改變這種行為產生了一種無力之感,最后寄托于福音書。通過這一系列發生的事讓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得到了復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全心的聶赫留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