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五千言,開篇先言道。“道”的概念,早在老子之前就已經有了。道是“導(導)”的本字,本義為“向導”。在金文中,“道”字有三個部分:行,代表四通的大路;止,有行走的意思;首,代表觀察,思考。當“道”作為“向導”的本意消失以后,篆書中另造“導(導)”字代替。道引申為“道路”,“技術、方法”,“規律、法則”。《說文解字》這樣解釋“道”:所行道也。從辵從??。一達謂之道。

究竟何為道?《周易·系辭》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道)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孔穎達疏:“於行謂之德,於事謂之業。”

《系辭》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里的“形而上”并不是我們常說的“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哲學術語,指看待事物的方法。形而上學把事物看成是靜止的,片面地,非矛盾的,與之相對應的是辯證法。歐洲語言中的“形而上學”來自希臘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形而上學》)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后”。在《系辭》中,形是一個參照的概念,指具體的,可以被人感知和理解的規則、道理,形而上指的是宏觀的時空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難以捉摸;形而下是世間的萬事萬物,是一切真實的、客觀的存在。

老子在道德經中再次提出“道”的概念,并作了解釋:“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道”這個東西,是為“不一般的道理”提供理論依據的“大道”。這個“不一般的道理”就是“非常道”。

我們先說“常道”。既然有“非常道”,那么何為“常道”?《尚書·序》中說:“伏棲(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里的“道”即是“一般的道理”,馮友蘭考證,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予道形而上學的意義。老子提出“道”的觀點,開篇就指明“道”是“不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

老子提出了“道”的觀點,緊接著又說“名”。“名”和“道”一樣,乃是“大名”。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名”這個東西,是專給“不一般的事物”命名的。

和“常道”類似,老子在這里也用了“常名”的概念。“常名”是老子根據“常道”發明的新詞,指一類事物的統稱和恒定不變的名稱。“恒定不變的名稱”這個意思,在《魏書·太祖紀》中有:“官無常名,而任有定分。”意思是官職的名稱會更改,但是所分擔的事物不會變化。而“事物的統稱”這個意思,被唐朝的黃滔用在了他的《以不貪為寶賦》里面:“以玉為寶兮,寶之常名。”“以玉為寶”,“寶”和“玉”是上下位的關系。上位義的“寶”是玉的概括,而下位義的“玉”則是實實在在的玉。“寶”是一個虛的概念,沒有什么東西是“寶”,但是“以玉為寶”,“玉”就成了“寶”。老子的“非常名”說的是萬物命名的規則,而可以闡述這個命名規則的“名”,就是“大名”。

說完“道”和“名”之后,老子又提出兩個相對的概念:“無”和“有”。

“無”和“有”分別與“道”和“名”對應,“無”是天地大道的根本,而“有”則是世間萬物的起源。

“妙”,取精妙、精微之意;“徼”,王弼注:“徼,歸終也。”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說,從“無”的角度可以看到天地陰陽生化,而從“有”的角度觀察世界,能夠洞察因果循環”。任法融先生在《<道德經>釋義》中說,“天地始生之機為妙,萬物終成之體為徼。”老子認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任法融注:“無朕兆、無端倪、無形象、無邊際,至為深遠者,謂之‘玄’。至微又微、至遠又遠、至隱又隱,無法估量者,謂之‘又玄’。玄之又玄、深不可測的虛空之中含藏著生育之機、萬化之妙,萬事萬物及其運行變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謂之‘眾妙之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