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這樣認識了莊毅,當時也沒覺得這是什么大事。我用最短的時間給他把兩個考試的體系講了一遍。然后,我們每周見上一兩次面,聊聊細節。在這個過程中, 我才慢慢反應過來:這個人是國內創投圈的一個傳奇人物。
不過,我一向的習慣是不去打探別人的事情,也就從來沒有細問。在那兩三個月里,莊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人總是飛來飛去、動輒一天睡眠只有三五個小時的人,竟然可以在機場完成作業,然后專門騰出時間來找我討論!我喜歡一切做事足夠“狠”的人,莊毅顯然就是這樣的人。
【優秀的人為什么優秀?他們有更為深入的思考,有因這思考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動,普通人看來很苦的事、很難堅持的事、不可理解的事,對他們來說就是必須要做的,因為他們的大腦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他們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因為他們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啊。
為什么會造就兩個不同的物種呢?他們是怎么長成不一樣的呢?關鍵的地方在哪里呢?也許這就是人生如此不同而又如此堅定的追求。你思考了,你深入思考了,你做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且必須做出的選擇,這就是對自己的責任吧。】
在莊毅出發去舊金山之前,我們見了一面。他說:“也沒啥事。你給我講了這么多,我也給你講一次吧,就講講創業的方法。”
莊毅個子很高。他站在那里,寫滿整個白板,擦掉,再寫,又寫滿,又擦掉,又寫滿……講了兩個半小時。
可是,當時莊毅所講的很多細節,我現在卻記憶模糊。
很快兩年過去了。當莊毅從舊金山回來的時候,我并沒有太多具體的變化。在他去舊金山以前,我和之前在新東方的同事熊穎搞了一個出國留學咨詢公司;當他回來的時候,我們還在做那個留學咨詢公司,但公司并沒有很大的增長,也沒有太大的變化——盡管公司確實賺錢,但是那在今天的我們眼里完全不是“創業”,而僅僅是“生意”。
【人在一個環境里往往是不自知的,時間很快就過去,我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做出改變,只是被慣性裹挾,這樣過下去。這是人生比較遺憾的地方。好在我們能反思,并且有從反思中獲得調整的能力。
無論發生什么,都是為了讓我從中學到什么東西,我堅信這一點。
像笑來老師一樣,我也要有“把壞事變成好事”的能力,無論發生什么壞事,我都能最終把它變成好事。】
2013年下半年,我自己開始從事天使投資,一路磕磕碰碰。2014年年初,我去了趟硅谷。在飛機上,我突然想起幾年前的那個下午,在蘇州街大河莊苑的一間屋子里,莊毅站在我面前給我講創業的情景……
那一瞬間的感覺完全是“噩夢驚醒”!
我嘗試了若干次,依然無法清楚地回憶出他當時給我講的能讓,只記得確實有這么一件事——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細節卻完全模糊,和大夢初醒無法追回夢中細節的感覺一模一樣。
我反應過來了:
當時莊毅所講的一切,我其實根本就沒聽進去。
雖然當時我就坐在那里,但也只是覺得:站在我面前的是某知名創投的創世合伙人,他講的一定是比我所想的更為深刻的東西。用現在時髦的說法就是“不覺明厲”——實際上,應該是“定覺厲但不明”。
盡管在這期間我們每年都要至少見面聊一次(我有個很自然的習慣:主動聯系那些若不聯系就可能斷了聯系的朋友),盡管在這期間我通過他認識了朱敏先生,但這一切的交往,并沒有把我從“毫無知覺”中拉出來。我還是按照原來的思路行事,對“創業”這事全無感悟。
【翻譯成我自身的處境就是:但這一切的學習,并沒有把我從“毫無知覺”中完全拉出來,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按照原來的思路行事,對“行動”這件事全無感悟。】
可是,阻礙我的究竟什么?
【這也是我要問自己的問題啊。】
這種經歷,在我身上還真的不止這一次。我公開寫過另外一段經歷,文章的標題是《我當初是怎樣錯過一輩子的》。
【想當然的念頭,常常來自周遭環境,一團亂糟糟的東西打成包,直接植入了自己的操作系統,要命的是它們通常還處于底層,所以才想當然,所以他們的害處才不易覺察。】
后來,在一次又一次與創業者的溝通中,我終于明白了:我當初的情況和我現在遇到的創業者們是一樣的。他們現在在我面前的反應,實際上就是當初我在莊毅面前的反應:
我覺得你說的都對,但,好像跟我沒有太大的關系。畢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的事,我不一定能做。我還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吧……
【轉換成我的語言:笑來老師,我覺得你說的都對,但,好像跟我沒有太大的關系。畢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的事,我不一定能做到。我還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吧……看看吧,這個理由太有說服力了,太符合所謂“現實”了,讓人幾乎無法反駁,只能按照這個行事。讓我們想想它有什么漏洞。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嗯,我知道你講得都對,但你說的那些我肯定做不到,我就是改變不了自己。好吧,這樣一個觀念,把自己改變的可能都堵上了,永遠只能是原來那個沒有進步的自己,不是嗎?要想改變,必須采取什么觀念呢?別人說的每一個我認為正確的觀念,我都要親自去驗證踐行反思總結,通過行動把它變成自己的獨特的東西,這樣才能促成真的改變。真行動就有真收獲。我必須把自己想象成與那些有價值的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將在我的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樣它們才真的可能在我的什么中起作用。】
在我得出這個結論之后,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我漸漸能夠回憶出當時莊毅給我講的內容了——基本上就是我現在經常給別人講的那些觀念:怎樣才能在改變行業的過程中找到巨大的價值;怎樣才能“鎖定最長的賽道”;怎樣才能迅速增長……我甚至有點分不清這些究竟是我掙扎著學來的,還是許多年前莊毅種下的那顆“種子”竟然生根發芽了。
【當你通過深入反思,想出了自己真正問題所在,那么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找到并認清真正的問題是需要不斷反復練習的,笑來老師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讓人羨慕,我要向他學習。】
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運氣好——我的運氣不僅好,而且個外地好,所以我竟然沿著另外一條路走到現在。如果我的運氣一般,那么我現在完全有可能過著許多年前那樣的日子——若真的如此,我就完全不會有現在的驚恐、后怕和對好運氣的珍惜了。
如果我的怨氣不夠好,沒有走到現在這個境地,我就完全不會對這件事感到如此震驚:
僅僅是“以為某些觀念與自己無關”,就可能讓一個人永遠生活在另一個“自洽的世界里”。
【人是自洽的動物,總是尋找自我觀念的合理性。人人都是需要自洽的,否則就可能會陷入情緒崩潰。自洽是人自己給自己洗腦的一套理論,哪怕客觀來看那套理論錯得離譜、漏洞百出,但這仍是這個人賴以為生的基礎。】
仔細想想,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有些觀念,即便你覺得與你有關,它也不一定會起作用;反過來,如果你覺得它與你無關,那么它一定不會起作用。
相對來看,我不是個在思考方面懶惰的人,也不是個只想不做的人。但即便如此,我依然會錯過,而且,到現在為止至少兩次“生生錯過”。只不過,我的運氣實在太好,以至于錯過之后還能“失而復得”。要知道,人生難得“第二次機會”,而我竟然生生遇到兩次“第二次機會”——這不是運氣好是什么?
然后,令我脊背發涼的事實是:
六七年的時間就這么過去了——這真的很可怕。
當然,與你分享這段經歷的額目的不是顯擺我運氣有多好,而是想補充說明之前提到的一個道理:
有些觀念真的很重要,但它們要么太簡單以致被輕視,要么太過違背直覺以致讓人無法相信。
但,最有可能讓人們錯過轉折點和升級機會的或許是:
覺得那些觀念——雖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沒什么關系。
【這個觀念是最害人的,也是讓人放棄行動和嘗試的最根本原因。“雖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沒什么關系”是因為自己一直以來“沒有自信”,一直無法“做得對”,在這種負反饋機制下,人喪失了信心,放棄了掙扎,對自己形成了標簽式固定的觀念。】
我現在反應過來了,“覺得和自己沒關系”是錯覺——就是錯覺,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證預言。若能主動去吸收那個觀念,按照那個觀念去做,那就“事實上有關系”了。即便做得不好也不要緊,沒有人在一開始就能做得好,所以,拼命去做就是了。即便在一開始無法熟練地按照那些觀念思考也沒關系,反復琢磨,自然而然就開始深入了。做要拼命地做,想要深刻地想,否則,那轉折點和升級機會就跟你完全沒有關系了。
這也是我會強調“我的專欄,建議讀者只字不差地閱讀”的原因。這個專欄是關于觀念升級的,不是胡亂寫寫、隨便看看,娛樂一下,消遣一下,你圖個開心,我得個高興的東西。而且,不僅要“只字不差地閱讀”,還要“反復閱讀”,因為最底層的觀念常常披著“簡單”的偽裝,以致大多數人覺得無所謂,覺得自己已經理解了。
在這里,我又一次用我罕見且難得的親身經歷向你說明:最要命的是,很多重要的觀念會偽裝成“讓你自己覺得和它沒有關系”的樣子,使你生生錯過且不自知。所以,你不僅要讀,還要反復讀;不僅要反復讀,還要先假定每個觀念和你有巨大的關系,再調動所有的感官為自己創造“代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這個觀念若被你吸收,你會變成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