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當下流行的說法,這本書絕對可以說是中文寫作的紅寶書,可惜估計沒什么人讀,亞馬遜上只有三個評價。若不是因為讀了朱先生的《談讀書》,恐怕我也會錯過這本好書。
先來說說我的感受,開始收到這本書的時候,隨手翻了翻章節標題,第一印象是枯燥,泛泛,比如有的標師是文學與語文,咬文嚼字,于是計劃14章四天讀完。第一天在機場,飛機一口氣讀了四章。發現朱先生每篇文章都深入淺出,字字珠璣,每個觀點都值得好好琢磨。于是我迅速調整讀書計劃,改泛讀為精讀。一天一章,薄薄一本書,我認真讀了半個月。
朱先生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從文學學習的實際問題出發,撇開空洞的理論。從大的框架到具體的用詞,講得深入淺出。我今天把十四篇筆記回顧了一遍,本著把書讀薄的原則,總結幾點我從這本書得到了什么:
1. 寫作有四個境界:分別是“疵”,“穩”,“醇”,“化”這四個境界。對于普通人,只要下功夫,可以從“疵境”到“穩境”,再至“醇境”,即寫出有自己風格的作品。下功夫要有一定的法度,讀經典,貴在精,不在多,多練習,不怕模仿。
2. 讀精典作品要會讀:讀每篇文字須在命意、用字、造句和布局各方面揣摩;字句段三項都有聲義兩方面,義固然重要,聲音節奏更不可忽略。在平時讀任何作品時,都要努力思考作者的用意。
3. 寫作離不開思考和思想:寫作是思想的生展方向是由淺而深,由粗而細,由模糊而明確,由混亂而秩序,這就是說,由形式到有形式,或是由不完美的形式到完美的形式。寫文章比讀文章需要更深刻的思考。
4. 寫作要忠于自己:提高寫作要練習,寫文要忠于內心,要勤于觀察,從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部分開始,先學會敘事,繪態文體,再言情,說理。
5. 如何更好的表達情: 不能空洞的言情,要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情
6. 如何枯燥的說實理文寫的有趣:多舉例證,拿具體的個別事件說明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有如律師辯護,博引有關事寮,使聽者覺其證據確鑿可憑,為之動聽;多用譬喻,即用類似的具體事物來打比。這個對平時也小文很有幫助。
7. 初步認識了文學的聲色的精妙: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
8. 寫作框架的構建:這是最實用的,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尋思:確定題目后,取一紙條,抱著題目四方八面地想。自由聯想,不拘大小,不問次序。想得一點,就用三五個字的小標題寫在紙條上,如此一直寫下去,直到把能想到的意思都記下來。第二步取舍:過一篇雜亂無序的小標題,仔細衡量,舍掉無關重要的部分;第三步:理出線索和層次:把應該說的,理出線索和次第;第四步:綱要:另取一張紙條,順著這個線索和次第用小標題寫成一個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