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適合和我一樣:內心對英語有一股小躁熱的學習沖勁,但又苦于一直學無所成的學渣觀賞,外語系的大神可以直接飄過。
2-
我讀了TED熱門演講人本尼·劉易斯所著的《跟各國人都聊得來》一書后,感覺這簡直就是我們語言恐慌一族的福音,作者打破了:“學習語言不能速成”的常理,為我們展現了如何在三個月內就能學好一門語言的方法。
語言不是用來學習的,而是用來生活的,關鍵在于用。
——本尼·劉易斯
許多時候,因為我們都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或者為了考試而學習),但真正對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不多,所以效果不佳,一個個都只是扮演了那“死讀書”的模特。
而作者在開篇中就點中了我們這種學習語言的錯誤觀點,并揭露了“用于生活”才是我們真正學習語言的目的,“用”才是真正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
3-
那該如何用呢?
01、首先,要有切實可行的目標。
成功的事都是從一個小目標開標。目標定得再大,但做不到就形同虛設,還會打擊了我們的自信度。
對于學習語言的小目標,我們可以是:用英語簡單地打招呼或者問問路,又或者是在英語交流群里,用英語冒個泡。
這些看似簡單的目標,其實就是讓我們從心理上克服恐懼,要勇敢地開口說。只要我們開口,無論是對或者錯,我們都會得到反饋:說的對,我們會越說越high;說錯了,我們會根據發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而在糾正錯誤的方法中,作者還提出了一個“迷你目標”的執行方案。
所謂“迷你”就是短期:例如三天或者五天(不超過一周),專注某“目標”:例如改善語調,改善發音。
在這個迷你周期內,糾正的內容不要貪多,也不要間段。
語言就是一種習慣性,當一個個問題被有針對性地解決,那剩下來的就是正確的姿態了。
02、其次,要學會間隔的重復法。
無論對于單詞的積累,還是對于句子的復習頻率,都可以使用此方法。
間隔的重復記憶法,用我的理解就好比交朋友。
當朋友(單詞)處于陌生狀態,為了讓彼此能成為好朋友,我們得先探訪它;對待那些老朋友(熟悉的單詞),我們可以推后探訪或者減少串門的頻率。因為彼此已經熟悉,即使減少串門,友誼不會因此而消減。當然,為了保持良好的關系,我們還是要保持聯系。
復習英語時也一樣,越是陌生的,復習時間就越要往前,老朋友就可以相對推后見面時間。
03、最后,我們要刻意營造環境。
都說語言要想學的好,語言環境最重要。
我以前總有一個的借口:“我學不好英語是因為我不在國外啊,沒有這個學習環境!”但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語言環境還可以自己刻意營造的。
外語的語言環境不一定非在國外,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周邊去尋找這種環境。例如:我們可以去周邊的英語角;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如滬江網校的CCTalk;又或者可以直接勾搭出現在大街上的外國人。
這些都是一種外語環境,然后把自己扔在那個環境里,想象自己處身于國外,無論說什么都強迫自己用英語去表達。
這是在真實中尋找環境,還有一種是自己營造的語言環境營造。就是通過想象在某環境里中的某情節,然后根據理應出現的情景,自由發揮地說。雖然只是自言自語,但卻是練習口語的好方法。
4-
這就是作者為我們展現的其中3點速成法。書中沒有過多的教科書理論,所有的方法都落實在一個“用”字上,方法都簡單實用可行,完全符合我們學渣的口味。
我倒覺得:看似簡單易行的方法,其實真正的難處是在于堅持吧。雖然三個月對于以往漫長的求學之路來說,是較為短暫,但要真正做到堅持三個月,也并非一件易事。
不過,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能,通常是因為我們自己相信自己能。所以就沖著這“三個月”的時間周期,就足以值得我們一試書中的方法,說不定真能治愈我們那顆被外語久經催殘的小心靈呢。
PS:參考書籍:《跟各國人都聊得來》,作者:【愛爾蘭】本尼·劉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