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說到學校教育,我以前完全沒有任何概念。在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下長大,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兩耳不聞窗外事,我根本意識不到,“學校教育”是否存在什么問題。通過李笑來老師,我才開始關注學校教育,受他的影響,我才意識到:獨立思考這么重要,為什么學校沒有教會學生這種能力?
說到家庭教育,我來自農村,性格比較內向,自卑,軟弱。以前,我把這種性格歸結于“農村出身”這種大環境。后來我遇到很多來自農村的朋友,在深入的交流中,我發現,即便都來自貧窮的農村,父母在對待子女的方式上也有著巨大的差異。我開始思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生活中,誰都希望,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聽起來,這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童話。其實,生活本該如此,是什么改變了它的模樣?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究竟教給我們什么?
我覺得,學校教育教給我們非常重要的三點:遵守團隊規則;基本的是非觀念;基礎的知識教育。
在家庭教育里,最重要的只有一點:愛。愛,意味著尊重,關心,包容,信任,意味著安全感和親密關系。
有些課題,對一個人的影響極為深遠,甚至關乎一生,可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根本不會教,這讓我覺得既匪夷所思,又深為震撼。
1.認識自我:
不要笑。這個課題,別說中學,連大學里都沒有。
“我是誰?我有什么特點?我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我喜歡什么?我不喜歡什么?”這不是無病呻吟,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對生命本源的探索。想明白了這個問題,一個人的內心才會自恰,不擰巴。
如果說學校不教,那么父母如果有意識,應該會關注孩子,觀察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引導他們,讓他們通過實踐,更早地認識自己。或者,哪怕是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也是極好的。然而,事實是,很多成年人,是在社會中跌跌撞撞頭破血流的時候,才如夢初醒一般,去探索這個問題。
2.獨立思考:
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如何喪失的?
大概是在以老師,書本,父母,專家為“權威”的環境中逐漸喪失的。我們大約是懷疑過的,只不過在“標準答案”下,所有的“非標準”都淪為“錯誤”,慢慢地,懷疑的聲音越來越小,直至我們都被“標準答案”統治。
一同被統治的,還有我們的“標準人生”:有“錢途”的專業,外人羨慕的高薪工作,被催婚,被催生,被催二胎。你若反問一句:為什么30歲了我就得結婚?問話者更理直氣壯:30歲還不結婚你想干嘛?大家不都這樣過嗎?
因為大家都選擇這樣的人生,所以我也就不需要思考。這樣漏洞百出的邏輯,竟然信奉者眾。我們的平庸,大概早就注定了。我們一邊心安理得,一邊迷茫惶恐:我這一輩子都將這樣過下去嗎?為什么我時刻想逃離?生活并不是沒有選擇,就看我們是否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若不能獨立思考,不懂取舍,便只能隨大流,過別人眼里的人生。
3.性教育:
性教育的匱乏超乎人們的想象。未成年人如何保護好自己?如何應對身體侵害?如何順利度過青春期?如何正確表達自己對異性的欣賞和喜歡?
很多未成年人在面臨侵害時,根本分不清這是不是侵害,更不知道如何應對,還有人出于“害羞”“丟臉”的想法,不敢告知老師和家長,導致種種悲劇。
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我深為贊同,“教給孩子身體哪個器官很重要,應該保護好,遠遠不如教給孩子:我的身體我做主,我有權利對侵犯我身體,讓我感覺不舒服的人發出抗議,哪怕是父母,哪怕是熟悉的親戚朋友”。
4.心理教育:
很多人的心理問題比我們想象的更多更嚴重。從小在相對寬松開明的環境中長大,擁有父母的愛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走上自我發展的道路,而從小缺乏愛與包容,生活壓抑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己較勁,尋找自我就費盡心力,哪里還有精力去發展其它?!
在學校里,孩子們面臨的壓力并不比成年人在工作中面臨的壓力要小。對此老師和家長似乎完全意識不到。一句“別人都能做到,你為什么做不到?”就能把人逼入死角。是啊,如果別人能做到,我為什么做不到?我比別人差嗎?我比別人笨?我是不是很沒用?......自我貶低的心理陰影一旦形成,會持續影響孩子在其它方面的發展。
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會被打上“好孩子”“聽話”“懂事”的標簽,老師喜歡,家長喜歡,同學喜歡,這類孩子往往讓家長覺得很省心,但請留意,這類孩子有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他們也許真的很愛學習,也許更愛因為成績好而被周圍的人喜歡的感覺。在學校里,他們能生存得很好,一旦進入社會,身處一個不是以“成績好”來評價“成功”的環境,他們會猛然發現,游戲規則變了,他們無法適應。這種不適感可能會導致心理失衡,讓人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無法自拔。
一個人的成長中,會面臨很多的困境:比如學業壓力大,比如嚴重自卑,比如競選失敗,比如遭遇意外,比如被人惡意中傷,比如失去至愛的親人......所有這些,我們通通都會遇到,如果在成長中有這樣的一種環境,能讓我們的情緒得以宣泄,讓我們懂得多維度看待一件事情,讓我們知道如何應對外界影響,如何建立穩定的自我價值體系,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5.人際交往:
在我們交往的人當中,有我們喜歡的人,也有我們不喜歡的人,有喜歡我們的人,也有不喜歡我們的人,當我們很小的時候,如何跟他們相處,直接影響著我們未來的人際交往模式。
遇到喜歡我們和我們喜歡的人,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皆大歡喜。但是遇到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又不得不去面對的時候,怎么辦?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可能會通過語言,行為傳遞出對我們的厭惡情緒,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還有更復雜的,喜歡我們,而我們又喜歡不起來的人,如何相處?我們非常喜歡的人,并不喜歡我們,怎么面對內心的失落?
這真是個復雜的課題。很多人不愿意跟外界接觸,愿意縮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們不是不想跟人交流,而是他們害怕拒絕,害怕打擊,害怕受到傷害,所以用這種方式把自己保護起來。歸根到底,還是跟過往的經歷,過往的心理創傷有關系。倘若這種創傷得不到治愈,一個人會逐漸引發自閉癥,抑郁癥等各種精神問題,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
6.行動能力:
在學校,大家都默認了學校是“學知識”的地方;在家里,很多家長傳達給孩子的是,你只要“完成作業”“學習成績好”就萬事大吉。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這樣一種錯覺:“成績好”可以“遮百丑”。
于是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會自己梳頭發,不會自己收拾書包,不會自己鋪床,不會自己洗澡,不會自己盛飯,不會自己倒垃圾,反正“成績好就行了”,反正這些事有媽媽做奶奶做。
于是很多孩子長大后動手能力同樣很差:燈泡壞了?不會換。扣子掉了?不會縫。做飯?太難吃。洗衣服?洗不干凈。談不上多專業的技能,只是最最簡單的生活技能,然而,很多人確實都不會。
于是很多孩子行動力極度缺乏:寒假暑假是用來干嘛的?不就是用來實踐的嘛。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是很多孩子的寒暑假以看動畫片和玩手機游戲為主題。長大后,不是通過行動去探索,去嘗試自己喜歡做什么,適合做什么,而是宅在家里想:為什么我聽了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想要過好這一生,需要足夠多的耐心,勇氣和智慧,如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以支撐,那么不必遺憾,更不必抱怨,我們應該慶幸:好在還有自我教育這種方式。
有很多人,出身貧寒,一旦日后經濟條件允許,表現出來的,不是珍惜金錢的來之不易,而是非常大膽地消費,令人咂舌,其實我很理解,這背后不過就是:補償心理。
如果小的時候家里經濟條件不好,沒有滿足自己對于美的追求,那么長大后,看見漂亮的衣服,首飾,洋娃娃,玩具,那么買給自己,沒有關系,滿足了內在的小孩,你也就獲得了滿足,只要不沉溺其中便好。其實購買背后,不過是想證明“我值得”。
如果小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那么長大后,遇到那些溫暖的人,喜歡自己,信任自己,能包容自己,那么珍惜他們,在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下,逐漸走出過去的陰影,相信自己,這也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在社會交往中發現自己存在的種種不足,不必害怕,正視它,縱然我有種種缺點和毛病,比如自卑,比如心理脆弱,比如動手能力差,沒有關系,我可以逐步地改善,只要自己不放棄,就沒有什么能動搖我。
如果覺得自己過去有什么理想,苦于現實原因無法實現,比如想學舞蹈,學畫畫,學樂器,只要條件允許,完全可以去嘗試呀,是真心熱愛還是一時新鮮,能堅持下去還是會淺嘗輒止,都沒關系,起碼行動了,驗證了,心中不會有遺憾。
后記
我一直認為,在成為合格的“父母”之前,首先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個完整的人,你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愛,你才容易生出對其它人包括對子女的愛,這種愛,不是責任感,而是一種自然流淌的情感。愛,是一切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