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東
“寶樹林中碧玉涼,秋風又送木樨黃。摘來金粟枝枝艷,插上烏云朵朵香。”這是明代詩人楊升庵吟頌桂花的詩句。又是一年桂子飄香季,仙源南山十里桂花長廊,桂雨飄灑,醉香飄浮。
緣于對桂花的喜愛,我早就想去一趟南山仙源,領略一番丹桂飄香的風韻,碰巧為了拍攝一張十里長廊項村壟的桂花照片,在秋日的一個清晨,我特地去了南山仙源桂花之鄉項村,同著尋找記憶中的丹桂。
車子經安地仙源往西一路行駛,還沒看到桂花樹,項村壟里吹來的山風早已帶著誘人的清香,時而甜美醉人,時而清香怡情。
待看到山坡下郁郁蔥蔥的桂花樹時,空氣中的香氣更加濃郁了,遠處的桂樹枝頭,點綴著的黃白相間的細碎花瓣,如同在碧綠的夜空中撒播的點點繁星,高貴里夾帶淡雅,濃烈中蘊含清香,彌漫著淡淡的甜味,讓人陶醉在綻放的桂香之中,忍不住伸長脖子,貪婪吮吸著這醉人的芬芳,頓覺神清氣爽。
項村壟不愧為桂花的海洋,公路兩旁全載著桂花樹,眼下正是丹桂飄香時節,整條項村壟的空氣中都彌漫著醉人的馨香。從車窗里望去,滿山的桂樹上開滿了細碎的花瓣,碧綠間點綴著金黃。
“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南山丹桂飄香助推了南山仙源旅游人氣,趁著節假日,三三兩兩的市民,或呼朋喚友,或攜帶家人,聞著香氣紛至沓來,對著滿山的桂樹歡欣鼓舞。此時的南山仙源,芳香之氣隨秋風飄逸,令游人醉而忘歸。
聞著桂香,我不由得追憶起童年的往事。當時,故鄉的小路旁就有一棵老桂樹,樹冠高大,濃蔭覆蓋有半畝地。夏日里,村民們都會在夜晚坐在桂樹下納涼歇息,就著桂香談論四鄉八店的趣事。
到了丹桂飄香的季節,村婦們則挎著小籃前來采擷,然后將細碎的桂花曬干,待到過冬時,家家戶戶便忙著蒸桂花糕、釀桂花酒、制桂花糖,使之成為待客佳品。有的則把桂花摻入茶葉中,有客來了,取茶沖泡,甜美的香味足可醉人,頗有“茶與桂香各自醉”的雅趣。所以家鄉的桂花香,飄了幾十年仍難以忘懷。
老桂樹下也曾經是我童年嬉鬧的樂園,我們一群小屁孩,時常攀爬到桂樹高處,躲貓貓,掏鳥蛋,只是這種嬉鬧總是在大人們的呵斥之下才余興未盡地逃離。到了夜晚,人們都坐在老桂樹下喝茶納涼,我們則仰著頭,靜靜地夾在旱煙袋間,聆聽老人們講述的經年傳說:“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醉酒”、“玉兔傳奇”……美妙的故事伴隨著無憂無慮的童年快樂成長。
此后,桂花于我總是有一種深深的情懷,根藏在心底,成了永難抹去的回憶。每當深秋季節,除了湛藍的天空、金黃的稻谷、遍地的野菊花、層林盡染的霜葉之外,可以稱得上燦爛的就是桂花了。
很多時候,我都會折一把桂花枝放在床頭,滿枝細碎的小花,或金黃,或桔紅,或乳白,夾雜著若有若無的香氣,總讓你覺得想起什么但又難以回憶,然后讓你噙著香氣悠然入夢。在夢里,演繹著一出出你難以忘懷的前塵今世。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外出求學、打工,此后經年,對于家鄉的諸多往事,大多漸顯模糊,但老桂樹下的一縷幽香卻常繞心頭。
記得那年我在縣城打工,單位后院里也長著一棵碩大的桂花樹,時值夏日,濃密的樹蔭帶給我們絲絲清涼。當時,我就巴望著秋天的來臨,從枝頭冒白到漸漸泛黃,我幾乎都在期盼中度過。秋風吹起了,細碎的桂花鋪滿院落,我便歡欣地打開窗戶,迎接這大自然的恩賜。當細碎的桂花沾到同事的頭上時,我忍不住哼起小時候老人曾經唱過的民謠《桂花香》:“桂花香,香在姐姐頭發上,我問姐姐哪里來,羞紅了姐姐的俏臉蛋,我的姐姐哎,你為啥要把話兒藏……”
當時,有位同事正處在單相思之中,聽了我哼著的小調,覺得情味盎然,便突發奇想:每天清晨爬上桂花樹,采下一大把桂花,悄悄地放在心上人的桌上,期望著讓誘人的清香帶給心儀的女孩一個驚喜。
這個愛情圣子每天折桂獻情的壯舉,一直堅持到秋天結束才終止。當時,我們都為他的舉措而感動,只可惜一秋的桂花并未成就這段戀情,這一丹桂情緣也顯得有些悲壯。
悲情故事讓人想起童年時曾經唱過的歌謠:“八月桂花開,哥哥騎馬來,哥哥來得早,姐姐門未開……”可見,祖先早已將桂花染上感情的色彩,帶著桂花香的歌謠也就格外令人回味。只不過,現在的人功利心太重,又到哪里去尋找這種小女人的情懷呢?
時值秋日,十里長廊丹桂香。蜿蜒的山路上,賞桂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年輕人嬉鬧著穿行在桂花叢中,帶著滿頭的碎黃拍照留影,讓青春伴著桂香同存。
然而,大多數游人只是傾情于桂花外露的馨香,沒有真正感悟到丹桂靈魂深處的神韻,這種鐘愛多少有些膚淺。還是宋代詩人李清照的詩句寫得好:“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是啊,桂花雖無桃花之艷麗,也無牡丹之高貴,更無玫瑰之嬌情,卻在百花凋謝的秋季,綻放在秋風瑟瑟的山野之中,平凡如野菊,素雅賽水仙,以弱小和平凡帶給人們無限清香和回味,稱桂花為“花中第一流”,的確也不為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