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來敲門》,美國導演加布里埃萊·穆奇諾2006年的作品,講述了一個銷售員的勵志故事,由威爾·史密斯和賈登·史密斯主演。影片在豆瓣Top250里面排名22位,感動了無數觀眾。此文不打算分析其勵志故事,只想說說其中的一件道具。
《當幸福來敲門》里面,最重要的道具莫過于骨密度儀。當一件道具在影片中多次出現時,我忍不住要分析其在片中的重要含義。
骨密度儀,此處全稱——手提式骨質密度掃描儀,portable bone-density scanner,醫療器材,據片中克里斯的介紹,“它比X光機顯像更精確一點點,但卻貴了一倍。”現在骨密度儀是醫院里的常見設備,但是影片拍攝于2006年,故事講述的是1981年。
作為骨密度儀,它在片中多次出現,作為時光機器,它也出現三次,我試著分析其不同意義。
1
作為骨密度儀來說。
它曾是克里斯一家人的美好藍圖,男主克里斯看中這款設備的發展前景,用家中所有積蓄,拿下這個革命性儀器在舊金山海灣地區的獨家銷售權。賣出一臺骨密度儀,就可以支付一家人一個月的開支,如果一個月賣出五臺十臺,那生活將會非常開心。可以信任的是克里斯的吃苦和勤奮,還有他的銷售能力。女主琳達最開心就是那段時間,生活充滿了無限可能,未來有光明的前景,滿滿一車骨密度儀擺在家里,像一座金礦閃閃發光,映襯著克里斯和琳達幸福而滿足的笑臉。
沒有預料的是經濟下滑市場低迷,沒有多少人愿意花兩倍的錢去買這樣一臺機器,克里斯每天提著這機器東奔西走,在失望與絕望間穿梭,慢慢地,這臺機器成為克里斯的一個框,框住克里斯的一日行程,日日行程,也框住了克里斯的未來。他總是因為銷售中的各種狀況,不能按時去托兒所接克里斯托弗,也因此和琳達吵架日益劇烈。
克里斯急欲從這個框架里擺脫時,這臺機器成為了負擔。克里斯提著它,甚至沒辦法去見面試官,只得將它暫時寄托在嬉皮士那兒。當克里斯和面試官面談時,又一眼瞥見嬉皮士提著機器跑掉,克里斯在片刻猶豫之后匆忙離開。他知道放棄了這次面試,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彌補,也可能永遠失去了進這家公司的機會,但是沒有辦法,那些機器是他的依靠,每一臺他都不能失去。當克里斯去與瑞本先生見面時,一起去看球賽,逼仄的小車里,克里斯無處安放他的這臺機器,一如無處安放他的窘迫處境。當克里斯托弗道出他們沒有車的真相時,克里斯只得用被蜜蜂蜇到的愚蠢伎倆蒙混過去,生活捉襟見肘,依然要裝著笑臉不給客戶一個看輕的理由。
在證券公司實習的日子里,沒有工資,沒有琳達,還沒有了房子,這臺機器成為克里斯的生活依靠。每賣出一臺機器,就表示他和兒子的生活又有了一點著落,可以吃幾頓飽飯,可以有那么一點信心堅持下去。最后一臺機器了,克里斯滿心靠著它可以再堅持四周,天不如人愿,機器壞掉了。但是又能怎樣,不能扔掉,還是要去修好,還是要靠著它過幾天生活。
當最后一臺機器修好,燈泡終于亮起,那一刻,這臺機器成為父子兩人最后的救命稻草,那一刻,這臺只是骨密度儀的普通機器,儼然已有了神圣的光芒,它將成為父子兩人最后的庇護所,將成為這條河的最后一條渡船,可以再渡父子倆一程。
2
作為時光機器。
流浪漢初遇骨密度儀時,就驚呼“時光機器”,不知什么時候順走了一臺,當克里斯最后從流浪漢手中奪回時,流浪漢傷心不已,因為這是他的時光機器,他可以借著它,“穿梭到過去”,“回到60年代去,我年輕的時候,我要看吉米·漢卓克表演激情吉他!”
當第一次看到流浪漢稱它為“時光機器”時,我不以為意,當再看到他們第二次、第三次組合在一起時,我知道導演的意圖不只在表現流浪漢的荒誕行徑,時光機器可以讓人逃開現實中的無奈和不堪,回到過去追隨那個黃金年代。流浪漢,也許是失敗再失敗的另一個克里斯,是心中不抱希望只知逃避的另一個克里斯。也許,流浪漢代表了那個年代里,人心的迷茫、頹廢、離散。
克里斯稱骨密度儀為“時光機器”時,是他和克里斯托弗坐在車站里的長椅上。小小的小孩,坐在椅子的那一端,和父親隔著很遠的距離。這個距離,可能代表了一點點抱怨的情緒,為什么不能回家?為什么沒有地方睡覺?為什么媽媽不在家?為什么總是提著這個機器到處走?克里斯喊小克里斯托弗過來,強裝笑顏,玩起了睜眼閉眼的游戲,假裝那是一臺時光機器,帶他們來到恐龍時代,有那么多不現實的存在,有那么多危險,最后,他們只能快速躲到一個洞里以避開危險。
克里斯給了他們在廁所里過夜一個最浪漫的理由。小小的克里斯托弗何嘗不明白他們的現實處境,但是他愿意陪著父親去玩這個難堪的游戲,是父親在逗樂孩子,還是孩子在安慰父親?觀眾都說在這一刻眼睛漲潮了。父親抱著孩子,坐在鋪滿衛生紙的廁所地面上,外面有人在捶門,堅強一生的克里斯的淚水終于滑落。
也許有那么一個瞬間,克里斯也希望那是一臺時光機器,可以帶他們回到原來的生活,做什么實習生,依然穿城過街銷售這機器,那時琳達還在,那時家還是可以回去的地方……那時,現實至少還是可以忍受的,未來雖然慘淡卻也是可以預估的。
3
這個家里每個人對這臺機器的態度都不同。
琳達,除了最初有的喜悅之外,在片中一直是抱怨、苦惱、煩躁、慌亂的形象,當然這也不能怪她,誰處于她那樣的狀況中,都難得有好心情。
琳達一直急于擺脫這些機器,每天克里斯出門時,琳達都希望和它做永遠的告別,晚上克里斯又提著它回家時,琳達總是不會有好臉色。那一天,克里斯不只提回了沒賣出去的那一臺,還又帶回了一臺,連小小孩都提醒爸爸是不是忘了早上說過的話。
琳達,對生活的態度,也正如她對這臺機器的態度——急于擺脫。對著家里的那一堆機器,琳達就像看到自己糟糕的生活。琳達也有過美麗的青春,與克里斯也曾有過無比歡樂的時刻,只是當多年來克里斯的現狀沒有改觀,反倒境況越來越壞,而自己又一天上兩個班,在那樣極端機械化勞動強度大的工作環境里,琳達的心情難免越來越壞。偏偏克里斯總是有狀況,讓琳達必須匆匆忙忙去接送孩子。
最后一根弦,終于在長期的緊張狀態中,崩裂。看不到任何光明的未來,不想讓自己在這個泥潭里越陷越深,只有離開,離開。
琳達,大概是很多人的態度在銀幕上的映射。
克里斯當然也急于擺脫這些機器,但是他有更客觀更現實的態度,每天都極盡全力做銷售,他知道家里都要靠這些機器生活,所以他珍惜他的每一臺機器,嬉皮士提著它跑掉時,他寧愿放棄與面試官的面談,也要飛跑下去,流浪漢提著它在前面穿行時,他冒著被穿流的汽車撞飛的危險狂追過去。
而小小孩對這臺機器的態度,正是父母在他身上的反映。他會像媽媽一樣討厭這臺機器,提醒父親是不是忘了早上“不帶它回家”的話。他也會像爸爸一樣客觀對待這臺機器,愿意看那要替換的燈泡。他要看那只小小的燈泡,既是出于孩子的好奇,至少也說明他對機器是容忍的。
最后一臺機器終于成功銷售出去,也代表父子倆對過去做了一個最后的告別。過去并不是一無所值,機器曾養活他們,銷售機器的成功經驗也將幫助克里斯繼續走下去。當克里斯托弗長大后,再看到這機器,臉上是不是會有一些笑容,想起父親曾經的努力和堅持,想起父親就算那么艱難也沒有忘記夢想。
《當幸福來敲門》給了一個美好的光明的結局,成為了一部有力的勵志片,但是如果幸福沒有來到,克里斯是會一直抗爭下去,還是會像流浪漢一樣去尋找時光機器?每個人都會相信前者,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