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種感覺,別人都叫知識焦慮。具體一點就是對于知識,擔心自己掌握的還不夠,便想把這些東西短時間全都消化吸收,然而這件事情是不太有可能的。就像對于一個瘦子來說,不可能一天就吃成個胖子。同理,對于知識,我們過分的去追求效益,這會導致我們的知識結構不扎實,很難在這方面有精進,當然不打算在這方面有作為的另當別論。這就相當于一個同樣的瘦子,因為想變胖,卻不加以合適的鍛煉,過多或者過少,這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對于知識本身來說,知識是不存在價值的。你不去獲取他,或者是獲取了不去使用,這就更加無用了 。比如說,你打算學習英語,這個時候各種日文資料,法語資料便對你來說毫無價值。對于一個想在管理方面有所突破的人來說,技術也是不重要的,你懂的再多又怎樣,又不拿來用。
特別是對于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網絡上,書店里,各種牛逼的講座,到處都是知識,但是真正能化為己有的又能有多少。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曾說美德即知識,他以及他的學生都贊同,一個擁有美好的品德的人,才算得上是擁有大智大慧的人。在現在的信息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成了大家熱衷的知識,數據本身是無用的,但是數據挖掘過后的精華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比如現在的一些機器翻譯,在海量的數據之上訓練數據,才能使得翻譯能夠合情合理。對于語言統計模型也是如此。
因此,在知識面前,我們不必慌張,只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弄懂表面現象之下的原理,那在怎樣復雜的東西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