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簡介:該作品通過幾個少年(何嘉慧、王凌云、何召弟、梁壯志、何碧蓮與許方圓)的視角,向讀者揭示當代鄉鎮中學生的生活以及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全方位的把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以及同學關系展現開來,體現出即將畢業的他(她)們,縱然百般迷茫、困惑和無奈,最后卻果敢地做出自己心靈的選擇。
上一章回顧:選擇(五十九)感恩
關于許方圓的變故,梁壯志的心理感觸絲毫不亞于王凌云。
梁壯志從六歲開始,就光榮加入到小鎮上為數不多的“留守兒童”的行列。換句話說,在他六歲那年,父母就已經離開家鄉到廣深一帶打工,于是照管與教育孩子的重任,便落在一對年過花甲的老人身上。因此,從小到大,除了每月收到父母寄回的生活費外,他一直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至多停留在逢年過節溫馨的幾天里。
值得高興的是,壯志不像其他的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切身之愛與教育,而養成要么嬌慣要么放任的性情。他從小就養成自立自強的剛毅性格,而且善良懂事,雖然有時候脾氣頗為暴躁。
小時候,偶爾看到其他孩子能夠在父母的臂膀下撒嬌的時候,他會心生羨慕。長大后,這種情愫絲毫不減,依然渴慕父母能夠陪在他身邊。尤其是,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卸下白天灑脫的面孔,把自己沉浸于思念父母的感傷之中。有時候,也會情不自禁拿起書桌上的那本相冊,觀摩起相冊中父母的容顏。思念難抑之時,便會感懷的念叨著“爸媽,我想你們”。許父的猝然去逝,更加觸動他對父母的思念。加之近來胃痛的折磨,使他日漸清瘦和孱弱的同時,變得多愁善感起來。不過在外人面前,他卻表現得一如既往的堅強。
梁壯志初次意識到自己患有胃病的時候,正好轉學到華中讀初一。當時,他時不時感到在自己心窩的下方涌起陣陣疼痛。起先他認為是肚子饑餓的體現,很不以為然地咬一咬牙,忍一忍,就過去了。就這樣,他的這種輕視病情的行徑一直貫穿到初二最后一個學期。但是,他的胃痛并沒有隨他諱疾忌醫的態度而自愈。胃痛的加劇和病發頻率的增高,反而給他平靜的生活帶來更嚴重的困擾。就在他意識到病痛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小覷的時候,他開始征醫詢藥,無非就是到小鎮藥店或診所抓幾常見的藥品。
自從上回被王凌云一行人送到醫院后,梁壯志對病情更加重視了。而那位讓他極度反感的專家的那句“都病了那么久,竟然沒有尋醫檢查的意識,對自己也太不負責了吧”也勾起他到醫院做全面檢查的意識。因此,從醫院回來的第二個周末,他便獨自一人到縣人民醫院做了全面檢查。結果讓他十分意外且擔心:由于這幾年對病痛的忽視,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導致他由原本只是普通的胃炎演變成了如今的萎縮性胃炎。所幸,發現及時,遏制住了病情的演變。
從醫院回到家后的他,憂心忡忡。他回想在醫院時,醫生根據他的反應及結合檢查后的診斷結果,對他進行了一次詳細的剖析與講解。后來又根據他的描述,得出這樣的結論:引發該病情的是他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無節制的飲食習慣。而導致病情加重的原因是,在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的同時,放縱不良的飲食習慣。
這天,他頹然躺在床上,試圖撫平自己起伏不定的心情。可是,醫生的話語就像墻上掛鐘擺動的聲音一樣,不停地傳進他的耳朵里,響個不停。從而使他心緒難平。思忖間,不由自主回想起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爺爺奶奶從小對他百般疼愛。缺乏父母深切關愛的結果是,更多的得到爺爺奶奶的疼愛。只要他提出要求,他們從來不會拒絕。當然,他從來不會向他們提出任何過分的要求。不過,對于日常生活所需,他倒是提出過不少的建議,而他們則會無條件的滿足他。例如,他說他愛吃腌制品,他們便毫不吝嗇地給他買回來。甚至常常親自變著花樣給他釀酸菜;有一次,他說自己愛吃硬飯,說是硬飯更具米飯的醇香,。從那以后,他一旦在家,他們就從來不煮軟飯。雖然他們的牙齒早已掉得寥寥無幾;他愛喝冷飲,他們便把家里的冰箱,裝滿了冷飲,以供他隨時享用;他對方便面情有獨鐘,他們便扛回一箱又一箱的方便面,任他自由支配。
壯志想著想著,眼淚早已不知不覺模糊了雙眼,儼然是被爺爺奶奶的疼愛給深深感動了。然而,悲哀的是,因為愛給他帶來的傷害讓他更加防不勝防。雖然他知道,導致這種錯誤,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他太過嬌縱,另一方面是他們所涉略的生活常識太過于局限與狹窄。而他自己則太過任性無知。
他回顧這幾年的校園生活。每當打完籃球,必定會跑到學校的小賣部去買瓶冰飲來解渴。飯堂吃飯的時候,則是無辣不愛,且常常狼吞虎咽。面對剛出鍋的熱湯,當別人都在吹氣驅熱的時候,他早已喝個精光。早餐還常以泡面為主。種種不良習慣,無不使他的胃難以消受,而他竟渾然不覺。
待到他徹底醒悟時,已然成為一名萎縮性胃炎患者。這種離癌癥一步之遙的病癥,令他不寒而栗。對于平常報喜不報憂的他,不想把這種可怕的消息傳遞給任何人,因為他覺得傳遞這樣的消息,只會增加親朋好友的心理負擔,不會減少他病情發作時身體所承受的痛苦。
他感覺自己倒是格外堅強。得知病情后,竟然還能幸免出現任何如撞車失足墜樓之類的意外事故,安然無恙地回到家。而且回到家后,他想做的,除了必要的反省外,也沒有尋短見或是萌生任何消極的想法。或許只因他剛強性格的使然。
可是,近來,他看到許方圓因許父的意外事故而性情大變:由原先的桀驁不羈變得默默寡聞。這讓他想到了許多更深遠的問題。他曾在《孝經開宗明義章》一文中讀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考至始也”,從而領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僅是他一個人的事情,更是他的至親們時刻關注的問題。既然為大家所在意,那么自己哪有輕視不愛護的道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在他有生之年,他要好好珍惜與親朋好友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唯一遺憾的是,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即便他想與他們促膝而談,卻沒有這個條件,不免涌起一股感傷之情。
好在這種情愫只是瞬間順其自然的爆發。沒有滯留太久。可見,他對生活的態度仍然是積極樂觀的,而面對病痛折磨時的表現,也顯得格外的剛毅與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