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于時間管理的書,然而大家都知道,時間是不能被管理的,真正需要管理的是我們自己。所以更確切的說,這是一本關于在碎片化的時代,如何有效利用時間,如何培養習慣的書。
先來說說這本書的三個特點:
第一, 這是一本好“看”的書。
它有一個“花里胡哨”的封面,光是正副標題就有三種顏色,周圍更是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圖。翻開書本,發現所有的小標題都用了彩色的可愛字體,每隔兩三頁就會有一張和內容相關的手繪圖或者報事貼形狀的圖文。有了這些色彩和圖片,整本書都變得活潑起來,很符合碎片化時代的讀書習慣,讓人讀起來絕對不會睡著。
第二, 這是一本幽默的書。
我相信作者紀元一定是一個很有趣的人,才能把一本時間管理的書寫得如此輕松幽默,字里行間充滿風趣,好幾處都讓我忍俊不禁。隨便摘錄一段感受一下。
書里有一處說到哈佛有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于晚上8點到10點之間,于是作者寫道:
我的天,這么看來,30多年來8點到10點我就沒干過什么正經事呀,怪不得人家上哈佛,我在家修佛呢。這個勵志段子還真勵了我的志,我真的看見成功在向我招手,好像是在說“再見”。
在書中作者還用略帶嘲諷的語氣,對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理論表示了反對,讓人看了有種很爽的感覺。
比如:“只有超人和傻蛋才用嚴格的日程表”“時間表只會逼死你”。
比如作者認為按照任務優先級做事是反人性的。
再比如“堅持21天養成一個習慣純屬扯淡”……
第三,這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書。
和一些說理論的書籍不同,這本書沒有生澀的詞匯,沒有復雜的概念,而是教給我們一些易于操作的方法,可以說是“干貨”滿滿。
其實關于時間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有很多,但為什么我們看了很多書,卻依然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呢?就像作者在書的最后所說的:“書中的這些信息并不能給你帶來實際的價值,唯有按照其中的方法行動,才能助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那么,這本書到底寫了哪些干貨呢?
全書按照初級技能、進階技能和高級技能分為三章。
初級技能,說的是首先要整理自己的時間。
進階技能,為自己建立良性的碎片處理系統。
高級技能,要把新的技能變成自己的習慣。
作者在書中給我們帶來很多全新的觀點,并且在每一部分,都有具體可行的方法和建議。歸納一下我覺得最有用的四點:
1. 三張清單
列清單是個很好的整理思路的方法,作者提出了三張清單,來幫助我們理清自己時間,系統化地處理事務。這三張清單分別是“時間段清單”,“碎片清單”和“每日任務清單”。
時間段清單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個比喻: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像一塊塊拼圖,組成完整的一天。在玩拼圖時,我們都會先把每片拼圖翻過來看清楚,而對于每天要做的事情,其實也是一樣。當我們對一天中的每塊碎片都心中有數時,效率和掌控感也就來了。
那怎么才能對時間做到心中有數呢?
用時間段清單。
首先,列出日常要做的事務。一定要寫下來,因為寫下來才清晰,寫下來也能讓人避免焦慮。
然后,將一天劃分成時間段,把各項事務安排到合適的時間段。這就是時間段清單。
在安排事務時需要考慮六大因素,即時間、地點、物品、環境、他人、身心狀態。合適的時間段做合適的事,劃出時間段也就是劃出界限,專時專用。
有了時間段清單,我們還要不斷地優化它。為每個時間段的事務列出步驟是一個提高效率的方法。有效地利用早上和晚上,可以讓我們多出很多的時間。
碎片清單 & 每日任務清單
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時間是碎片化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我們的想法也是碎片化的……因此,我們需要一張碎片清單。
用簡短的語句,隨時隨地,記錄下有價值的信息、要做的事、有用的想法,這就是碎片清單。碎片清單幫我們把有用的碎片收集起來,然后找更合適的時間處理它們。這樣既能避免在雜亂的信息中迷茫焦慮,又能時時抓住自己的靈感。
怎樣處理碎片清單?
清單中的事務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不需要再做或者可以馬上做的,它們可以立即被刪除或者完成。另一類是需要排期做、找人做或思考怎么做的,就要列入每日任務清單。
列出每日任務清單,其實就是在制定計劃。
2. 制定計劃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關注過程而非結果。
計劃中要包含有效的思考,思考任務執行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要計劃過程,而不是計劃結果。
比如我計劃寫《哪有沒時間這回事》的讀書筆記,如果我只是在清單上寫下這句話,那我的計劃是無效的。有效的計劃應該包含對如何寫這篇文章的思考,列出大綱,畫出思維導圖等。否則當我坐在電腦前開始寫文章時,很可能大腦一片空白,過了兩個小時依然沒有寫出來。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列了很多計劃卻總是完不成。計劃背五千個英語單詞?計劃鍛煉身體?這些所謂的計劃其實只是一個期望的結果,完全沒有對執行過程的思考,這樣的計劃是無效的。
計劃寫作,要有思路大綱,計劃開會,要有會議提要,計劃某個任務,要有任務步驟,這樣才是有效的計劃。
有了有效的計劃,接著就是執行計劃。在碎片化的時代,執行計劃總會遇到來自外部或自己內在的各種阻力,因此我們需要碎片化專注。
消除外部環境的刺激,學會用紙筆思考,善于切換狀態,還有,學會應對自己的思維阻力。
走神了怎么辦?
我們需要有一個內在的監督著,及時發現自己走神了,這時候為了不繼續肆無忌憚地走神下去,我們需要“放空”一下,做一些不需要思考的事,比如喝一杯水,然后讓監督者將我們拉回來,重新聚焦思考。
3. 早起&晚間
說完了制定計劃和執行計劃,讓我們再回到最初的時間段清單。當我們劃分時間段時,一定不會忽略早上和晚上這兩個時間段,利用好這兩個時間段,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在書里作者也用專門的篇幅寫了早起和晚間。
如何早起?
作者紀元每天4點起床,還是“早起的鳥兒”社群創始人,在他看來,早起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
(1)確定靠譜的起床時間。
(2)設置2個鬧鐘,一個鬧鐘放在床頭,用輕柔的音樂將自己喚醒,另一個放在遠離床的地方,設置很響的鈴聲,目的是提醒自己,為了不吵到家人,必須在鬧鐘響起之前起床去把它關掉。
(3)為清醒做準備。剛起床時頭腦不清醒,所以要做一些讓自己清醒起來的事,比如喝水,洗臉,只要清醒了,就可以避免自己再回到床上。
(4)安排好早起后的事情。好不容易早起了,千萬不要讓自己早起后無所事事,要提前安排好早上要做的事,好好利用這段黃金時間。早晨最不容易被打擾,可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還可以錯峰去上班,提早完成工作,為自己節省更多的時間。
晚上做什么?
至于晚間,作者認為這應該是放松與專注的時間。晚上不要加班,如果要加班就放在早上加,特別是不要精神加班。晚上不用再追求效率,但也不能放縱,最好是用來陪伴家人,然后再準備好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4. 培養習慣
關于堅持和培養習慣的觀點和方法有很多種,哪個方法有效恐怕是因人而異。但是在開始培養習慣之前,有一件最重要的事。
那就是,首先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分為四個階段:無知狀態,探索嘗試期,行為固化期,習慣穩定。
在最初的探索嘗試期,我們要做的不是傻傻地堅持某個行為,而是努力發現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堅持,是因為我們堅持了錯誤的東西。
同時,培養習慣不是線性的重復,不是將一件事簡單地重復若干天就能成功,它是在不斷變化的。周圍的環境會變,自己的感受會變,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調整。
就像做計劃時要思考過程一樣,在培養習慣時,如果只談結果不談具體行為也就等于空談。這也就是為什么作者認為“堅持21天養成習慣”這樣的說法不靠譜。
“談堅持,堅持的不是結果,而是正確的過程”。
培養習慣,
我們需要學會情緒管理;
要向在這方面做得好的人請教;
要避開誘惑,屏蔽刺激,減少干擾;
要為想培養的思維習慣找到具體的語言并堅持使用;
要控制好時間、地點、物品、環境、身心狀態,以及他人的影響;
……
另外,作者還有一個觀點我很喜歡,那就是:不糾結,自然最好。
不要用嚴苛的時間表逼死自己,不要糾結于優先級或是重要與緊急,計劃也好執行也好,要憑借的不是道理原則,而是自己最自然的感覺。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然后聚焦于可執行的過程行為,而不要聚焦于結果。
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時間,都希望更高效地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可時間總是不經意地溜走,我們也總是在感嘆“沒時間”。在這個充滿誘惑,充滿干擾的時代,希望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節奏,既能順應自己的自然感覺,又能有效率地做事。
不管怎樣,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好了,我要去列清單了。
對了,這本書有兩個目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