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2 晚跬步千里小組第一次破冰會在@黃加一組長的主持下,順利完成。期間邀請的嘉賓小生老師也做了精彩分享和問題解答,收獲大體如下:
一、自我介紹環節的感悟
小生老師介紹到自己也曾幾起幾落。重大變化是在2015年,參與永澄老師的課程學習后開始的。特別是在做了公開分享之后,在俱樂部接觸到了更多的人,與他們有了交集,碰撞,從而使自己在思維、認知、方法論等方面全方位催化,突破了障礙點,達到了飛速成長。在目標管理系統中,目前處在月的高度,2016年最重要的事情——持續跟蹤年目標,從月跨升到年。
不愧是小生老師,不管是對過去的總結,當下的梳理,未來的預期,都是高層級的。在敬佩的同時,我也對比著分析了下自己的狀態。同樣是2013年5月左右加入俱樂部,落差怎么如此之大呢?
1.和自己的基礎有關,心智開啟比較晚。
2.和自己的方法有關,獨行快,但是不夠遠,過程中崩潰起伏頻次高,無人指引。
3.實踐太少。
4.2015.8月加入三七二一管理組織,這是一個機遇;馬博士要求做一次分享是一個突破;與團隊成員的幾次的約聊是一個催化;活動的組織參與是一個提升;年目標制定活動參與,是一個蛻變期待,視野層級的蛻變。
有了上面的原因、現狀分析,結合自己當下的定位和對2016年的期待,重要的是自然而言就出:
2016年目標制定落實。
社會化學習的踐行,達到知行合一。
二、章程環節的感悟
一般一個活動的章程大體是一些會規范、要求、角色職責劃分等。這次的章程也大體如此,但是在小生老師的點評下又有了一點不同的感悟:
周會關鍵是在堅持,開始可能不夠好,但是采用PDCA不斷優化,循環提升,直至形成完善的會議流程。
月度會議采用主題討論,那么每個月就需要在明確目月初明確目標、要求,如此在執行過程中才能收集到更多的疑問,進而在主題討論時,給出更加具體的問題或者答案。
三、分類主題討論感悟
在分類環節,每個小伙伴都做了自己分類的敘述。針對分類,有一條非常明確的原則:所有的事情,在分類表都能找到歸屬。同時,分類也不會太過于復雜,管理成本不會太高。活動過程中,馬博士對幾個小伙伴做出了點評和提問,其中對我分類中的品牌和咨詢兩個二級分類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可以通過精深訓練,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間接獲取了金錢報酬,用于保障,來更好地促進自己提升。這點需要后續進行認真思考、挖掘。
在討論過程中小生老師提出了自己對分類的深刻理解:
自己想怎么分都可以,只要是符合MECE原則,就可以。
分類是變動的,今天考研,明天考上研,考研分類就沒有了。
今天是單身的,結婚后,就增加了家人、孩子的分類。所以分類是變動的。
以一年為界限進行分類,可以每年做調節。因此,分類是和人的階段是相關的。
如果自己的資源投入,要有產出,那么這些分類就可以放到素質里。如果自己做了,不要求很高的產出,可以放到興趣里。
建立人生分類,作為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是滿足當下要求的。在自己提升后,可能會從一級分類中消失,納入二級分類。
建立工作分類,可以和團隊一起做。這個分類涉及同事,能夠很好地引導、激勵他們。這個分類,不納入個人成長體系。
通過這個階段的討論以及小生老師的介紹,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方分類的理解:
這是一種管理手段,只要自己適用即可,不必要過分投入資源,要保障投入產出比。
四、對QA環節的感悟
馬博士的分類中有思考這個二級分類。大家都對此比較疑惑。通過馬博士的解答,我發現,自己的素質分類中缺少包容這一類事物的二級分類,可見,自己的分類并不完整。
思考:是對靈感收集后進行的深度、廣度的拓展。
所有與此相關的事項都放到思考里面。思考后,梳理的更加清楚,容易分解,落實到下一步行動。
在交流我出中,小生老師對素質下的二級分類到底按照什么邏輯分,進行了個人感悟分享。通過列舉藥山大神的輸入輸出來分類的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適合他自己。因為小生老師是按照事項來分的。這種分法比較容易理解、操作,但是不能窮盡。在自己遇到新的事物后,按事項分會又越來愈多的類別出現,管理成本高。
而思考這個二級分類,可以包容的東西更多。通過這個分類,能將相關事物進行系統的記錄、梳理、分解、拓展。
此外,小生老師也提及了自己在分類調整方面的時間原則:
不影響運行時,3月一小調整或者不調整。
大調整,一年一調節即可。
要充分考慮到管理的成本。
此外,在討論小組的組長輪換方面和管理方面,馬琦博士提出以月度為頻次,進行輪換,小組長比較有動力。對組長和其他組員的動力和鞭策也比較好。我表示了贊同。補充提及了在章程明確后,下一步要在規劃明確、執行到位、監控流程、措施保障、工具準備諸多方面參考三七二一的制度和流程,提升工作的效率。
冒冒最后提及小組管理體系的建設目標如何確定。馬琦博士以當下聚焦到制定目標,下月根據目標制定情況,確定方案予以答復,這也給了自己一種提醒:
在目標無法明確的情況下,先做好當下的事情即可。
五、整體感觸
活動組織得很用心,加一、佳琪、麗婧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因此整個活動一帆風順,沒有大的波折產生。嘉賓小生老師也很給力,對自己的分類原則和心得做了無私分享,讓我們的疑難點都有所打通。馬博士則是高屋建瓴,從組織者角度考慮得較多,因此給出的見解都是一步到位的。冒冒同學的網絡不夠好,因此錯失表現機會,后續給他機會彌補啊!
最后,感謝我們組每一位小伙伴,大家積極參與,讓我從中又得到了不少靈感和收獲。下一步,讓我們認真聽好永澄老師的課,做好作業,爭取在課程結束時先交上自己滿意的答卷吧。
寫于2016.12.12日晚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