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經常挨打。我媽不識字,只知道黃金棍下出好人,遇事不要慌,先打一頓再說。所以,我的童年充滿了棍棒的硝煙。
從此,一直有一個念頭住在我的腦海——不打孩子。不帶孩子不知道,帶了孩子后,實在忍不住想給他兩巴掌,往往被孩子氣得語無倫次胡言亂語,甚至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了再說。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特別是在孩子做作業、考試成績差的時候。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遇到這些忍無可忍的情況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學習,學習如何做父母,如何和孩子溝通。
教育學家陳錢林的《教育的本質》中就提到教育的本質是什么,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我們不僅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還要有相應的言傳身教的知識儲備,不盲目打罵指責孩子。
本書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講教育的本質,培育人格健全的孩子;第二部分講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育方法;第三部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分享;第四部分講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和感悟。
作者在序言里提到,這是一本寫給教育工作者的書,同樣也適用于家長朋友們。這是一本關于教育的書,同樣也是關于學習教育的書。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孩子的老師,同樣也是孩子的朋友,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吃穿住行,而且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大環境的趨勢下,比如三四歲開始報興趣班,成績不上90分就立馬報補習班,全方面發展,大多數家長是在盲從,以為有了特長,成績優異,孩子的一生就可以輕輕松松一帆風順,而缺乏關注孩子的生長過程。
以前聽過一句話,是否成功培養一個孩子,就是看他長大后會不會給別人添亂。其實,這也是看這個人與社會的融合度,看他在成年后的幸福感。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就是我們終其一生的教育。
那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呢?一起到書中看看。
一、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如何做?
教育就是教和育兩個過程。孩子小,啥都不會,從不會到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
在學習中,孩子學得好不好重不重要?大多數人肯定會認為學得好考高分肯定重要,在這里容易忽略一個問題,把成績看作是唯一標準。跟我們工作類似,沒成績怎么敢說自己努力了,這是一個評判標準,但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
看待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是多元的去看。書中講到,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格的形成,而人格最重要的就是習慣,習慣培養好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比如做作業,從小就嚴格要求,不陪著寫作業,不認真寫就不給飯吃,養成習慣后,孩子對待做事情自然就會有明確的態度。不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學習固然重要,但其他方面也缺一不可。
比如勞動,我小的時候,家里很多農活,那時候大多數孩子都必須幫大人干活,力所能及地減輕父母的重擔,而現在的家庭活動,已經微乎其微。但還是應該讓孩子參與其中,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拖地洗碗之類。這是生活的基礎,也是作為人的基本能力。
再比如體育活動,每天有必要讓孩子鍛煉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健康才有好的未來。很多家長看到作業多,就趕緊讓孩子做,越是逼迫孩子做,孩子就越磨蹭,有可能一個小時能做完的作業,可以磨蹭幾個小時,浪費時間不說,還耽誤了鍛煉身體的時間。
對待孩子學習的這件事上,作為家長,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該如何持平,該如何對待,又該怎么樣抓重點。這是觀念問題,需要家長去掌握的,知識點說得很明白,同樣也需要家長朋友們的認同與實踐,真理背后,更需要的是認真執行的態度。
二、教育孩子的原則
原則很簡單,只有三條:自律、自學、自立。
自律,有規矩,有方法,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做完規定的事情。
自學,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學習感興趣的知識。
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獨立做力所能及的事。
作者是用這三條原則教育他的孩子,同樣也是把這些原則用在教育事業上,收獲頗豐。
在此之前,我看過一本叫《養活教育》的書,里面提到的養活教育,就跟作者的教育觀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做教育的前提是教會他們如何做自己,做生活中獨立的自己。如果連自己的基礎生活都解決不了,又如何能夠成為一個王者呢?
在教育中,我們必須看清生活的本質,我們要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是每一個都能成龍成鳳的,很大概率下,我們的孩子會跟我們一樣是普通的人,扔進人海里,就再也辨別不出來的普通人。
我們得承認自己的普通,同樣又得有不甘于普通的上進心,一方面力求孩子優秀,一方面力求孩子保持平常心。利弊都是兩面性的,不能以一種形式否定孩子存在的多面性。
社會在高速發展,今天不學習,就會明顯感覺到退后,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學習是終身的事情,我們不僅要自己有學習的態度,也要教會孩子有自學的習慣。當一個人,不用別人來督促,就能獨立完成學習的探究,還愁有什么學不懂的呢?
嚴格要求,遵守規則,自主獨立,對自身有著一個明確的認知,這是內驅力的確定,同時也是一個人的人格初期形成的關鍵時刻。
我最近跟同事聊天,他們多是剛從大學畢業的老師,他們能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自己的方向與目標,而我在20出頭的時候,竟對自己人生的規劃毫無預見,這可能就是擁有自律與獨立的人與普通人之間的差距。
在很小的時候,能夠養成自律自學自立的習慣,想必在未來的路上也會走得更順暢。為了孩子在以后漫長的道路里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遵循以上三條原則,就是最基本的方法。毋庸質疑,這不是冠冕堂皇的話,而是經過長期的實踐,以及前人累積的經驗之談。
三、家長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能發揮更重要作用是家長。孩子在學知識之前,都是跟著父母學習慣的。
在家庭里,時間觀念是養成習慣的重要課題。在學校,孩子會按照課表正常作息,在家里,也可以做一張作息表,讓孩子照著練習。有了時間概念,做事情自然會有規矩。
一個孩子在寫作業,媽媽坐在旁邊玩手機,美其名曰是在陪孩子寫作業。結果,孩子的作業寫不完,媽媽也非常生氣。對于寫作業這件事,我的意見是不用陪,作業是孩子的事,讓孩子獨立完成。家長以自己的方式陪著,一定程度影響孩子的專注度,甚至還會養成不良習慣。
大家都知道看書是好習慣,于是買了大量的書讓孩子看。家長在干什么呢?玩手機打游戲看電視。如果你是在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孩子又怎么會對書本愛不釋手呢?
身教是大于言傳的。說,很多時候不管用。做,有實際的行動,孩子自然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習慣的養成,不是21天就可以,而是長期的堅持。
不要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乖,也要看到別的家長是如何做的。
在學習如何做的過程中,我們也要不斷的成長,教育觀念的改變,習慣的養成,自立的必要性,都是缺一不可的。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也要適當地從自身出發,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也可以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總結:教育,是一個重大話題。一句兩句話還真說不清楚,我們只能保持宏觀的正確的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孩子在學習,在成長,我們也是一樣的?;ハ喑砷L,成為彼此的依靠,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幸福的內心富足的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