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集中】的時間和【集中】的注意力是無價之寶,是稀缺資源!
前一陣子有兩個消息,一正一反,證明集中稀缺資源的重要性。
反面例子:哈佛大學證明太窮或長期太忙的人會變成傻X,原因是注意力和時間被瑣碎的事占據,缺少全局長遠視野,長此以往心智被自己封死,錙銖必較。
正面例子:Quora有篇關于執行力的文章,把注意力想像成蜜蜂,如果同時用上千個蜜蜂在大腦里亂飛,則互相牽制一事無成,如果把所有的蜜蜂匯集成一個方向,甚至變成一個大蜜蜂,只做好一件事,終有所成。
注意力被分散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我這會看了下手機,為什么我會突然做不相關的事,大因為缺乏長期訓練腦會真空。同樣的文字表達,我要花十倍的注意力和時間,產出的效果也不一定能成到的優秀者的水平。
再舉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我們購買決策時損耗的時間,主要原因在于兩點,不知已也不知彼。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沒有計劃,漫不經心,必然導致自己的需求不斷被外界影響,產品開發里這是終極噩夢,叫做需求變更,需求一變,所有的工作白做;其次是不知彼,表面看是消費能力的問題,但核心依然是稀缺資源認識的問題,比如有人只買貴的,則是節省時間最簡潔的規則(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意思是不知已而知彼),在絕大多數的場合下,價格和價值成正比。
比如有的人買手機,習慣反復查詢。但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每天刷屏比價所花的時間按時薪算,已經遠超過一個手機的價格,將這段時間和注意力【集中】起來投放到一個專業的問題,形成持續有深度的成果,那么未來的回報可能是百倍!
不斷反省的動力在于認定一個信念:最好的方法應該有最短路徑,如同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一樣,在好的方法引導下,我們能收益到更好的回報。認識到自己注意力分散是萬事變化的前提,才能有“進步的可能性”,是覺察復蘇,生命喚醒,甚至命運改變的萌芽,接近于“開悟”。
執行=意愿+能力,確定意愿后,就是執行力,有4個要素:M可衡量(明確、量化),A可達到(步子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C可檢查(有反饋),T有時間(按時間計劃保證執行力)。我們的目標是個大蜜蜂,但其實大蜜蜂是個蜂群,由無數個小蜜蜂組成,而使用MACT則能定向驅動這些小蜜蜂。
再總結一下:
認識到自己稀缺資源被分散>決定改變現狀>集中資源做一個大蜜蜂>使用MACT驅動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