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故事偏誤:用故事扭曲和簡化事實,它們排斥不合適編進故事的一切。我們會因為更希望聽到故事,而忽略事實報道。
案例:一位優秀的部門經理加班加點完成了一個完美的項目,大家在談論她時,講到她的業績,只是淡淡帶過,而講起她四十歲了還沒有生小孩,則大加議論。而在整件事情之后的傳播,都是圍繞她太過于醉心工作而錯過最佳生育年齡等花邊新聞,而忽略整件事情的重點。
12
事后諸葛亮偏誤:心理狀態為“我早知道現象”,即事后回顧時,一切都顯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案例:當某一位同事高升時,回想起之前的各種現象,突然會發現領導對他的態度早就和其他人不一樣了,而他接觸的業務也比一般人復雜的多。但如果并不知道結果,從當時的這些現象來分析,也可以理解為他比較上進,自學的多。
13
司機的知識:查理·芒格式全球最優秀的投資家之一,他認為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真知識,來自那些投入大量時間和思考以獲得知識的人們;另一種就是司機的知識,司機是指那些裝的好像他們知道的人。巴菲特的生活信條是:請認清你的能力范圍,并待在里面。這歌范圍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這個范圍的界限在哪里。
案例:銀行里的許多理財經理,實際上并沒有受過經濟方面的專業教育,大多只是聽了近期的經濟新聞,將新聞當中的信息傳播給客戶,讓客戶認為該分析出自理財經理而信任他。對于經濟大勢,對于股票、基金實際上并沒有掌握真正的知識,而是裝模作樣在客戶面前顯得很專業罷了。
14
控制錯覺: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的傾向。
案例:在感冒時,會吃藥,來控制病情。但無論是否吃藥,經過2個星期的周期,感冒自然會好。但吃藥會讓我們感覺我們有在控制我們的病情使其變好。但大多數是無用功。
15
激勵過敏傾向:人們會對激勵機制作出反應,并且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案例:在銀行里,每一樣產品的計價是不一樣的。而決策者在制定計劃時,就應該綜合考慮激勵機制所帶來的影響。例如基金定投100一戶,而定期存單20一張,產品都是有任務要求的,但是員工在工作時,往往會選擇多做基金定投而少做定期存單,導致最后定期存單任務完不成,而基金定投數量太多導致第二季任務基數太大。
16
回歸均值: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現象都有一個周期,在這個過程中,結果總是會回歸均值。
案例:在向客戶銷售基金定投時,銀行工作人員常用的一句話是:捂的牢么總歸會等到翻倍的一天。正如歷史數據顯示的一樣,七八年為一個經濟周期,而基金隨著大盤走勢上下起伏,總有收益翻倍的一天。
17
公地悲劇:肥沃的土地不進行私有化或者加強管理,終將會被過度放牧。
案例:在銀行里,往往會有通過贈送小禮物來促成營銷的激勵。在對禮品沒有管理的情況下,員工會為了自己的業績,而大肆利用并不需要其付出成本的公有的小禮物,從而導致禮物被濫用,或者說并沒有用在刀刃上。
18
結果偏誤:我們傾向于以結果判斷決定——而不是當時做決定的過程。
案例:銀行職員有很多選擇跳槽。而判斷當初這個決定的好壞,往往是通過跳槽之后,該名員工是否獲得了更好的發展。但跳槽時,影響的因素有很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如果因為有人跳槽了獲得了更好的發展,而認為,跳槽就是一個好的決定,那并非出于理性。
19
選擇的悖論:選擇過多時,往往做不出好的選擇,甚至是無法作出選擇。
案例:在向客戶推薦基金時,如果告訴客戶,有6只都很好的基金,甚至為客戶分析了每只基金不同的特點,客戶往往會被繞的暈頭轉向,最后會說回家考慮了再說。而客戶面對的只有2只基金時,促成該筆營銷會容易的多。
20
討喜偏誤:人們會因為喜歡銷售的這個人,而去購買他的產品。而非他產品的好壞。
案例:銀行里長的漂亮的女員工,總是更加容易營銷產品。
21
稟賦效應:會神化我們所擁有的財產,從而過高的估值。放棄已有的比去重新囤積難得多。
案例:在銀行工作了2年,想要跳槽,想到已經在這里度過了2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人脈,放棄太可惜了。但也許跳槽之后發展會更好。
22
奇跡:小概率事件還是會可能發生的。
案例:在銀行的自助機器上面,可以進行轉賬。而為了保護客戶的隱私,在顯示收款方名稱時,往往會隱去一個字用“*”帶代替。而一次客戶轉賬轉給王一,若卡號輸入正確,則顯示為王*,卡號輸錯1位,恰巧輸錯的卡號戶名也姓王,顯示為王*,于是匯錯了。卡號輸錯一位,仍存在卡號,概率已經非常小,也姓王,概率更小,但實際上就是發生了。
23
團體迷思:是從眾心理的一種特殊情況,在團體做決定時,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決定,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而其他人只做點頭同意,因為不想承擔責任。
案例:在任務分配和利益分配時,往往會在客戶經理序列和柜員序列有所不均衡,柜員會認為自己受到了剝削和壓迫。但由于柜員當中人數也多,每個人都希望是別人跳出來說話,但最后一個人也沒有。
24
忽視概率錯誤和零風險偏誤:缺少對概率的直接了解,而不能作出最正確的決定。
案例:客戶前來做零存整取,每個月300元,強制儲蓄。年化收益只有1點多,但是穩健。而基金定投有很大的概率會實現百分之三十的收益,同時存在虧損的風險。但客戶往往只會選擇零存整取這種連通貨膨脹都趕不上的理財方式。
25
稀少性謬誤:當物品變得稀少,人們會喪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從而不去判斷性價比。
案例:當理財的額度只剩幾個人可以購買時,哪怕客戶本來的習慣時還需要對比一陣,此時也會想著先買下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