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問:讀書有什么用?反問:吃飯有什么用?讀書和吃飯,都是生活。讀書,并不是要把這些書的內(nèi)容一字不落地記下來,也沒有那個必要,少數(shù)的研究者除外。同樣的,吃飯,也并不是追求把所有的飯食都吸收了,也不可能。但是二者的過程,也都是生活的過程,也都是選擇性汲取營養(yǎng)的過程。從自己出發(fā),從自己的需要出發(fā)。一個是生命的物質(zhì)需要,一個是人生的有意識存在。
? ? 而且,讀一本書,即是實現(xiàn)一次對話,讀者與作者對話,讀者走進書中世界,與書本對話。
? ? 平凡人的人生,也許都是這樣:年輕時,覺得自己可以擁有整個世界;長大后,尋求與世界對話,并試圖參與左右之;而年邁之時,反觀自己又覺得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一生的與世界對話,似乎是經(jīng)歷這么一個邏輯過程:探索,走進,參與,融入,直至最后——本我與世界實現(xiàn)和解。因此,讀書,不僅是尋求理解,更是尋求和解。
? ? 據(jù)說,禪宗曾經(jīng)說,佛性是什么?吃飯睡覺。如此看來,理想化的人文學(xué)科教師的生涯就應(yīng)當是這樣:讀和教。一頓頓的飯食,看似尋常,咀嚼久了,你就會感觸到既來之不易,又自覺地比較和品味起來。而一次次的讀,并無驚奇,讀的多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平常的生活之外,還有一個世界,比現(xiàn)實寧靜、自然和美妙的世界。
? ? 為時120年的都鐸王朝,史稱英國史上的“黃金時代”,最有歷史影響的國王,主要四位。亨利七世的開創(chuàng)、亨利八世的變革、瑪麗一世的叛逆和伊麗莎白一世的執(zhí)著。
? ? 正史,從來都是權(quán)力者的對話和互動。這一時期,國王和議會的關(guān)系走向“正?;?,“王在議會中”和“王在法下”,由于宗教改革的民族化、國家化傾向得到固化和加強。出于權(quán)力博弈的需要,都鐸王朝持續(xù)提升鄉(xiāng)紳階層的政治地位和參與程度,導(dǎo)致英國出現(xiàn)一個“新貴族”階層。面對歐洲爭霸局勢,王朝注重外交和戰(zhàn)爭并舉,推行重商主義,擴張海軍實力,終于通過1588年的海戰(zhàn),帝國的鋒芒初露。
鑄造國家——16—17世紀的英國之都鐸王朝始(1485)至“雙王統(tǒng)治”止(1702)
都鐸王朝(1485—1603):
亨利七世(1485—1509)
亨利八世(1509—1547)
愛德華六世(1547—1553)
“九天女王”簡·格雷夫人(1553年7月10—19日)
瑪麗一世(1553—1558)
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
[第三章 宗教改革]
? ? 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是16世紀整個歐洲宗教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結(jié)束了中世紀英國二元權(quán)威并立的政治、社會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了英吉利教會的民族化和國家化。在英國的宗教改革中,君主始終起主導(dǎo)作用,其宗教信仰與政治取向,決定了臣民信仰和宗教改革的方向。
? ? 英國的宗教改革有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淵源。15、16世紀之效,英國人的民族意識已經(jīng)相當強,對羅馬天主教的干預(yù)和控制十分不滿,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教會占有大量土地,苛稅繁重謀取暴利。教會地產(chǎn)占全英國的三分之一,年收入達到2,7萬鎊,而同一時期王室收入只有1000鎊。第二教會法庭濫用司法權(quán),引起社會的普遍的反感,并且時常與普通法相沖突。第三是教會的腐敗加劇了人們的不滿,教會內(nèi)部各等級的差異和生活水平差距非常之大。
? ? 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的思想、劍橋大學(xué)神學(xué)理論的挑戰(zhàn),以及亨利八世的離婚案,打破了英國與羅馬教會之間的穩(wěn)定。
? ? 亨利八世依照父命,續(xù)娶了大自己六歲的嫂子阿拉貢的凱瑟琳(1485年生),而且她又是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姨媽,按《圣經(jīng)》說法,這樁婚姻違背了禁忌,命中無后。而不幸的是,在這段長達25年的婚姻中,雙方生育五個孩子,但只存活了瑪麗,還是女性。1525年,凱瑟琳王后已經(jīng)40歲了,并已經(jīng)有七年沒有再孕。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一個女性繼續(xù)人承襲王位是幾乎不可想象的。為此,亨利八世迫切需要獲得一個男性繼承人。在這個過程中,他結(jié)識了24歲的宮女安妮·博林,安妮愿意嫁國王,但堅持要名份。于是,在1527年,亨利開始實施離婚程序。但糟糕的是,他的婚姻曾經(jīng)獲得過教皇曾經(jīng)恩準,而克萊門特七世教皇又擔心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被得罪,所以他一直拖延。
? ? 按下來,亨利八世在尋求議會的支持下,努力自行解決問題。六年之后,也就是1533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宣布婚姻無效并承認了他與安妮的婚姻。伊麗莎白即是這第二樁婚姻的結(jié)晶。“離婚案”是亨利發(fā)動宗教改革的觸發(fā)器,安妮則是始作俑者,但她只在王后的位子上呆了三年(1533—1536),生了個女兒伊麗莎白。亨利非常不滿意,以叛逆、亂倫和通奸罪名處死了安妮,隨即娶了溫和的簡·西摩。西摩生了個兒子,就是后來的愛德華六世,但不到兩周,她死于產(chǎn)生并發(fā)癥。此后,亨利又結(jié)婚三次,沒有子女,并且只有最后一任妻子凱瑟琳·帕爾陪他到終年。
? ? 亨利曾立下遺囑,王位繼承順序是男優(yōu)先,女長幼。于是,愛德華六世(1547—1553)、“九天女王”簡·格雷夫人(1553年7月10—19日)和瑪麗一世(1553—1558)相繼上臺,均無大的建樹,且?guī)碚蔚膭邮?,宗教沖突更加復(fù)雜。英國已經(jīng)站在一個危險的十字路口,等待著一個新君主的來臨。
? ? 宗教改革是一次政治運動的浪潮。千年的中世紀,遇到各地方經(jīng)濟的變動和新階層的出現(xiàn),加之民族意識的紛紛覺醒,不可避免。從神到人,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整個歐洲社會的契約精神逐步轉(zhuǎn)型,即從人與上帝的契約轉(zhuǎn)型到人與政府的契約。
? ? 當然,由于基督教義及其教會對歐洲的影響時間太久、太深,因此,宗教改革引發(fā)的社會動蕩和力量重組,既是一個災(zāi)難性的過程,又是一個長期復(fù)雜的過程。
[第四章 伊麗莎白時代]
? ? 1558年11月17日,即瑪麗去世的當日,25歲的伊麗莎白公主登上都鐸王朝的王位,史稱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在位)。當時,天主教被大多數(shù)的英國人拋棄,受到殘酷迫害的新教徒則渴望公正,英國與法國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而西班牙感覺英國必須依靠它。在內(nèi)外交困之下,女王依賴與議會和貴族的傳統(tǒng)關(guān)系,穩(wěn)定局勢,推進改革。
? ? 一是國家控制宗教,確定國家主權(quán)和公民身份。二是國家包容宗教,容忍多元信仰。三是國家整合社會,充分利用宗教資源。她利用《叛逆法》打擊天主教,維護君主的至尊地位;不讓議會對屬于宗教性質(zhì)的問題立法,維護安立甘宗的國家化;維護主教制度,拒絕以清教徒提出的以立法形式改革國教的要求。她堅持宗教問題是國家問題的原則,屬于英王統(tǒng)治的特權(quán)。
? ? 登基之初,菲利普(瑪麗的丈夫)一度希望續(xù)娶這個小姨子,以維護對英國的控制,同時維持西班牙的歐洲霸主地位。? ?
? ? 她“拖”和“婉謝”了包括上述在內(nèi)的,還有瑞典王儲、法國御弟、德意志皇子的求婚。當然,她也沒有在英國選擇配偶,最終選擇了獨身。這一點反映作為國王的男女的性別差異性。例如,她的父親亨利八世一生六次結(jié)婚,也沒有導(dǎo)致王位危機,但女子則不行,她的姐姐瑪麗就是前車之鑒。
? ? 當然,這也意味著王位在都鐸王室譜系的中斷,蘇格蘭的瑪麗和她的后代的繼承權(quán)成為伊麗莎白一生的隱患?,旣愂钦材肥课迨赖呐畠?,而詹姆士的母親則是亨利七世的女兒瑪格麗特,也即蘇格蘭的瑪麗是亨利七世的外重孫女。瑪麗先嫁給法國皇太子、即后來的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二世,丈夫死后又嫁蘇格蘭貴族、表弟達恩利勛爵,勛爵被殺害后,她又嫁給博斯韋爾伯爵。在傳聞重重之下,她將王位讓給一歲的兒子詹姆士六世(1566—1625在位),這就是后來“著名”的英格蘭斯圖亞特王朝首位國王詹姆士一世,她自己則流亡英格蘭,被伊麗莎白長期軟禁。直到18年之后,伊麗莎白處決了瑪麗。
? ? 1588年,西班牙派出由200多艘戰(zhàn)艦組成的“無敵艦隊”進攻英國,最終被英國打敗,這標志著西班牙的沒落,同時也標志著英國的崛起。英國開始走上歐洲政治舞臺的中心,伊麗莎白時代也走到它最輝煌的頂點。英吉利民族團結(jié)在女王周圍,一個新興的民族國家終于鍛造成熟了,它將在以后的幾百年中發(fā)揮重要的世界性作用。在英國歷史上,伊麗莎白也因此具有獨特的地位。她是一位專制君主,但她標志著英吉利民族國家的成熟,并受到民眾的喜愛。詩人埃德蒙·斯賓塞在他的詩作《仙后》(1590)中將她贊為“仙后”。
? ? 1603年,女王以70高齡去世,“好像一輪光輝燦爛的太陽最后落入西方的一朵云里?!彪S她而去的不僅是都鐸王朝,也是一個時代。英國將迎來一個新王朝,也跨進一個新時代。這個王朝將無比的動蕩,但也把英國推上了歐洲歷史的最前列。
? ? 伊麗莎白一世的時代,是誕生了莎士比亞和弗蘭西斯·培根的時代,也是實現(xiàn)了英格蘭統(tǒng)一和控制了愛爾蘭的時代,是擊敗了當時世界最強大的霸主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時代,也是“新貴族”階層興起的時代。
? ? 伊麗莎白一世,也意味著都鐸王朝的“風華絕代”,因為家族再沒有合法的繼承人,她被迫開啟了斯圖亞特王朝統(tǒng)治英國的紛爭時代。
? ? 她在位期間,為了尋求國內(nèi)政治勢力的平衡,對宗教采取寬容、其實是兼容的政策,信奉自己的座佑銘是“我觀看,但我選擇沉默”,清教徒運動不斷涌現(xiàn)。在她去世的年月,有一些清教徒正積極準備尋找自由的新樂土,這就是“新美國”的源起。
? ? 她去世的那一年,在歐亞大陸的東方,地圖延展開來后看到的對稱的島國,也就是日本,進入了另一個時代,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時代,江戶即今日東京)。著名的日本政治家、軍事家,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
? ? 1603年,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在位,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
? ? 但是,大明王朝在喘息,在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