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 ?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
譯者:李健鳴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起初被一段話所吸引:“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一直以為愛是一種本能,認為人可以憑借著這種本能去自由地任情感馳騁。然而仔細感受著自己以及身邊人的“愛”,便會發現處處都存在著不妥與尷尬。看到這段話時突然明白,愛是一門需要了解需要掌握的技能。我們往往在還沒弄懂什么是愛也沒掌握如何去愛的時候,就急切地想要去得到愛。這就像是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奔跑,結果只會傷痕累累。通俗來講其實大多數人都會忽略如何提升自己愛的能力,而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于是想要讀懂這本書,想要了解人性中最自由的這一塊土地。
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p7
人是生命,一種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對他的單一存在的覺悟,對他短暫生命的覺悟,人意識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獨和與世隔絕,意識到面對社會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無能為力——所有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為無法忍受的監禁。如果人不能從他的監獄中解放出來,如果他不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他人或周圍的世界結合在一起,他就會瘋狂。p8
同共生有機體結合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p19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p20
如果你在愛別人,但卻沒有喚起他人的愛,也就是你的愛作為一種愛情不能使對方產生愛情,如果作為一個正在愛的人你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被人愛的人,那么你的愛情是軟弱無力的,是一種不幸。p23
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國歌曲中唱的那樣,“愛情是自由之子,永遠不會是控制的產物。”p26
心得:這里弗洛姆提出了一個觀點,即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想起一句話,“人生來孤獨,愛情只不過是兩個害怕孤獨的人一起逃避現實。”當然了這是一種消極的說法,但和弗洛姆的觀點有相似之處。正因為人對這種孤寂感的恐懼,人對和自己不一樣的生物個體產生了恐懼與隔閡,因此需要一種積極的方式讓自己融入這個社會,亦或是與這個“不一樣”的個體嘗試了解和結合。因此這里論述了“愛情”這種方式的積極性與可操作性。這就將“愛是一種本能”的說法進行了更科學地證明。
同時弗洛姆在本節中回答了愛情的因素和什么才叫愛情。區別了愛情與情緒的含義。其中最為贊同的觀點是“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懂得愛的人會選擇去愛而不是一味地向別人索求愛。其次“如果你的愛喚不起別人的愛,那么你的愛情是一種不幸。”特別同意愛是一種創造力,是一種能創造出新的東西的力量。其實生活中許多愛情悲劇都是因為“愛而不得”所造成的心理扭曲,因此這本書對每個人以及對整個社會都會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p36
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p37
八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他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兒童發展到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感情,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在他的生活中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造愛”。p37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并父親和母親從而建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p41
心得:這里歸納出弗洛姆的兩個主要觀點:①母愛是唯一不用付出就能得到的愛,母愛是偉大的;但母愛的缺陷就是,“這種愛根本無法贏得,沒有母愛生活就會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②一個成熟的人會將父親和母親的兩種良知相結合。
父母與孩子間的愛的互動是人格發展到健全的一個重要步驟。因為從嬰兒脫離母體的那一剎那,首先接觸到的就是母親給予的溫暖和食物。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停地去感受這種無私的愛,你感受得越深刻,越能從中汲取愛的力量。但是往往人只有成長到一定的年齡才能意識到母親的偉大,有人甚至很久很久之后才會意識到這種無私。然而與母愛不同的是父愛。自古以來父愛都是需要爭取和努力才能得到的,父親教育你說只有付出才能收獲,這從一定程度上發展了人格中“理智”的一部分,例如汲取獨立性、紀律和駕馭生活的能力等。因此父母與孩子間的關系在人格發展中確實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愛的對象 p42
愛首先不是同某一個人的關系,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性格上的一種傾向。p42
如果一個人只愛他的對象,而對其他人無動于衷,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有機體的聯系或者是一種更高級意義上的自私。p42
心得:這里弗洛姆用五個小標題來闡述:①博愛②母愛③性愛④自愛⑤神愛(在此不談論神愛)
這五種形式的愛都不是對特定個體的表現,而是一種能力。博愛是對所有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母愛是當母親和孩子分離后,如果母親還能繼續對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給予愛,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愛孩子的母親。性的吸引力雖然在一剎那間會造成兩者結合的幻覺,但是如果沒有愛情,在這次結合后留下來的,只有陌生的感覺,他們之間的距離并沒有縮小。自愛不是利己,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必定也愛自己。因此愛和愛的對象其實是沒有必然的聯系的,這給我們最直接的認知就是,對一個特定對象的執念那并不是愛。
弗洛姆提出,愛是一門藝術。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并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弗洛姆青年時期就開始研究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學說,書中也對弗洛伊德的很多觀點進行了分析、補充甚至是反駁。這確實是一本值得閱讀和學習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