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的效果呢,遠遠低于看書,吸收進去比較少。聽完一本書寫書評,可能沒有看完對書的理解透徹。
不過,聽完大概的故事框架基本了解,如果再重新看完一遍,可能已經不是我此時的感受了。那就先寫完這篇聽后感吧。
外國名字比較長,靠聽我是寫不出譯名的,以下我就以我自己的理解給他們取名字啦。
可能我們的教育觀念關系,從小所理解的偉大都是圣人模樣。偉大的人首先覺悟高,有愛人之心,對這個世界起著正面積極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在道德或者倫理方面有問題,往往心中對他很難形成敬仰崇拜之情。
如果一個人,為了追求自我,摒棄責任,毫無人性,那么我們也是對此鄙夷的。
有本書的名字叫做《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盡管我沒有讀過,不過書名已經像我們傳達出了一個道理。天才和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拋棄世俗的眼光,毅然拋妻棄子,尋找一方自己可以安心實現夢想的凈土。
傳統意義上來說,他道德淪喪,甚至人性扭曲。比如:
丟下一起生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對他們不聞不問,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
恩將仇報,間接奪走了荷蘭畫家最愛的妻子的生命,造成一個家庭的悲劇。
就這兩宗罪,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足以人們詬病一輩子了。
然而,對思特里克蘭德來說,世人根本左右不了他的思想,他用冷漠和嘲弄的眼光看待著人類。
對他來說,沒有所謂的責任和義務,只有自己漫漫得以追求的畫作。
他畫畫不是為了成名,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名垂不朽,他僅僅是因為喜歡,僅僅是因為他熱愛。
在繪畫面前,所有一切都得給他讓路,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他本可以衣食無憂的享受生活,然而,為了理想,他可以顛沛流離,流離失所,像乞丐一樣的生活。
他不覺得這是苦難,他依然在享受這樣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努力為了理想不顧一切,全世界都會為他讓路。他得到了女人的仰慕、男人的慷慨,然而,對他來說,這些都不及他終身為之奮斗的繪畫事業。
直到生命的盡頭,他都在為他的理想努力,他承受著來自病痛的折磨,然而憑借堅強的意志,實現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
盡管他死的難堪和凄涼,盡管他把他偉大的作品付之一炬,那又如何?不是人人都需要觀眾。他實現了,天知地知他知,也許就夠了。
他的理想和信念給我深深的震撼,我已經丟棄了我一貫堅持的為人處世的原則了。
世界之于他,不過就是賴以生存的環境而已。只有他的理想才可以讓他喜憂,他已經超脫了嗎?
對主人公的行為盡管不敢完全茍同,但是他的確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
里面也有很多人物,他們每個人都像是生活中的你我他,遵循著自己一直以來的處世之道。或熱情,或虛偽,或貪婪,或善良,或丑陋……
他們匯成了我們所生活費平衡的世界吧!
也不知道自己語無倫次的都寫了些什么,反正就是我此時想說的想到的了。以后再看的話可能會再寫不一樣的感受。
還是習慣一直堅持的處世原則,仁者、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