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
? ? ? ? ? ? ? ? ? ? ? ? ? ? ? 沙粒
大爸今年78歲了,忽然得了腦梗住進了醫院。
大爸是一個忠厚老實的農民,一生勤勤懇懇沒有離開過土地。大爸和大媽養育大了五個孩子,而今和小兒子一家子一起過。
大爸住院后,五個兒女加上兒媳婦女婿十個人輪流照顧。大爸本來就不愛說話,后來耳朵背了,就更不愛說話了,平時同兒女都很少交流,只有偶爾和大媽聊天,只要大媽張張嘴大爸就領會了大媽要表達的意思,大媽也能這樣領會大爸的意思。
大爸有兩個非常孝順的兒媳婦,尤其小兒媳婦,平時生活在一個家中,相處的非常和諧。大媽和大爸剛娶來小兒媳婦的時候他們還年輕,他們在家中從來都是無怨無悔的干農活、幫兒子兒媳帶孩子。這些,兒媳婦看在眼里也記在了心上。平時家里吃飯,小兒媳婦總是要等到大爸大媽端上碗了她自己才吃,而且教育孩子爺爺奶奶沒吃上不許他們先吃。
大爸也非常聽兒媳婦的話。農村冬天架火爐,爐筒通到炕洞。大爸走路已經很不穩了,但是總是喜歡從爐筒上跨過去。大媽告訴他不能這樣,會絆倒的,如果踢翻了爐子,后果就更加嚴重了。大爸不但不聽大媽的話,反而像個小孩子一樣故意跨過來再跨過去。大媽無奈,只好對小兒媳婦說。
晚上準備休息的時候,小兒媳婦坐在大爸身邊,說:“爸,你以后走到爐子跟前彎開走,你看,爐筒燒的紅紅的,你萬一絆倒了,爐子也倒了,爐筒子會打上你,爐火也會燒上你的。”大爸不做聲,點點頭,從此再也不從爐筒往過跨了。大媽說大爸最聽小兒媳婦的話。
村里人都很羨慕大爸媳婦的孝順,但我明白,那句老話說得好:“兩好變一好”。
記得我剛結婚那會兒,一次回老家,鄰居的一個女人說,那個誰誰家的兒媳婦可孝順呢,還給老公公洗貼身內衣呢。后來才知道這家媳婦當初自由戀愛,公婆對外人說看不上這個兒媳婦,婚禮也沒有給好好辦,公婆對兒媳婦特別不好。20世紀90年代在這個落后的小山村人們非常鄙視自由戀愛,這個公婆當時也只有40來歲,不但不幫助兒媳婦干農活、帶孩子,還盡可能的對兒媳婦進行侮辱。包括他們游手好閑打麻將,東家門出西家門進串門閑聊,把家中的活都留給兒媳婦。那些年土地的收入很難供養孩子上好學校,兒子兒媳婦請求父親,借給他們一點錢讓他們到外面打工或做生意,以便將來孩子到了上學年齡能到外面接受好一點的教育。父親回答:“就你們?萬一賠了呢?拿什么還我!有錢也不會給你們借!”有一次那個老公公還借喝了酒暴打了兒媳婦,酒醒后不但沒有給兒媳婦道歉,還自我開脫說人酒醉了就會什么也不知道了;再說了,不就打了兒媳婦么,這世上還有殺兒媳婦的呢!
這樣的老人農村也很多,我想那個當年給年輕的公婆洗內衣的兒媳婦,受過那些苦,遭過那些罪,受到的那些侮辱,如今絕對她不會像大爸的兒媳婦對待生病的大爸一樣。《禮記·禮運篇》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也充分說明了因果的互助,“父母有疼心,兒女有孝心”的道理。
每個人都期望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社會道德又把老年人看作弱勢,不論前因只用道德綁架般的要求年輕人孝順老年人,其實,健康的社會尊老愛幼必須建立在互愛基礎之上,否則就是對善惡的不分,就是無視因果的報應,就是對善良的侵犯!
大爸住進醫院后,由于大媽也年事已高,所以不能到醫院陪他,兒女在跟前不大能聽不懂大爸的話,大爸就愈是沉著臉很不開心。
有一天下午,大爸看上去心情還好,他對陪護他的兒子、女兒還有小兒媳婦說:“hai,hai”。女兒說:“爸,你要什么呢?”兒子也這么問,并且兒子找來了鞋子,說:“你是要鞋想出去嗎?”大爸失望的不理他們。小兒媳婦說:“爸不是要鞋(這里的方言把鞋叫hai)”,爸是想說他病了把咱們大家害的(“害”方言意思是拖累的受苦受罪)。大爸聽了兒媳婦的話,眼睛放射出異彩的光芒,他僵硬的面頰柔和了很多。
兒女們急忙解釋:沒事,您放寬心住幾天院就好了,冬天我們大家也不忙。
好的家庭好的家風總是讓人羨慕的,像大爸家。
愿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老有所依”就會成為大家共同的幸福、共同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