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不到一個月就要開學了。幼兒園簡直就是孩子進入的第一個小社會,有一個統計,受歡迎的孩子在集體中占13.33%,而不被歡迎的孩子竟然占到了14.33%,比受歡迎的孩子還多。所以,當你家寶寶遇到社交障礙的時候,粑粑麻麻們不要覺得自己孩子弱爆了,很多寶寶,在幼兒園里都會遇到這些問題:
1. 不合群
2. 沒人和我玩
3. 小朋友吵架
4. 搶玩具,被欺負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社交能力較弱的結果,有些父母認為,人際交往能力弱的孩子進了幼兒園之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好起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實際上,幼兒園也是一個“適者生存”的環境。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和社交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在面對社交問題時表現出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寶寶具體遇到上述的問題時,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一、孩子不合群、沒人玩?
孩子不合群主要的原因往往在于沒有獲得足夠的社交環境。如果孩子在幼兒園里交不到朋友,家長可以為孩子創造社交環境,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和同齡孩子接觸。
比如,在小區里,就可以帶著孩子,結識一些同齡的新朋友。這樣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就有幾個早就認識的朋友,還有玩得很要好的小伙伴可以手拉手去上學。如此一來,就算孩子雖然并不是社交型的性格,也不會陷入“沒人一起玩”的困境。
此外,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問問孩子在幼兒園里發生的開心的事情,通過對孩子的正面引導,展現幼兒園的好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并鼓勵孩子積極和小伙伴們交朋友。教給孩子一些具體的社交語言,比如,想要加入游戲時,可以這么說:“我可以.....嗎”“我想....行不行”
二、小朋友吵架、受欺負
爸爸媽媽和老師可以表達自己理解孩子難過的想法,例如:“吵架真不好玩!”。同時要幫助孩子理清“兩人在吵什么”,千萬不要代替他決定還要不要交這個朋友。如果孩子在吵架后一直被拒絕,覺得很沮喪,就需要先重建他對自己的肯定,不要給孩子貼上“受害者”的標簽,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學會與他人共情。
平時,爸爸媽媽在家可以模擬幼兒園的場景,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如果家里的其他成員能參與就更好了,一個演老師,其他人演小朋友,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模擬孩子剛上幼兒園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可以爸爸扮演老師,媽媽扮演同學,和孩子一起“演習”幼兒園上課時候情景。
還可以借助玩偶來和孩子互動,比如媽媽拿著玩偶小熊跟孩子打招呼,“你好,我們可以一起玩積木嗎?”引導孩子給“小熊同學”想臺詞,“你覺得小熊會怎么說啊”。
還可以跟孩子一起演繪本里的故事。
△繪本《幼兒園里交朋友》
幫孩子緩解剛上幼兒園交不到朋友的不安
這樣孩子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會知道怎么處理能更好。
入園前,爸爸媽媽可以教孩子這些社交話語:
▼
如果想要拒絕別人,可以這么說:
“謝謝,我不要。”
“謝謝,我等一會再吃”
▼
想要加入游戲時,可以這么說:
“我可以.....嗎”
“我想....行不行”
▼
如果不喜歡別人,可以這么說:
“我不喜歡他那樣做,因為我覺得”
▼
當自己的東西被搶了,可以這么說:
“把它還給我,我還沒有玩夠,等一會我第一個給你,”
或者找個其他的玩具給對方說:
“你先玩這個,咱們交換”
▼
當別人做了不好的事情,看著對方的眼睛,大聲說:
“你不可以”
“你不能”
▼
做了不好的事情,要道歉:
“對不起我不應該”
“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當然,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一天一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絕對最大。平時在家里,父母應該有意引導和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提高孩子社交能力。
三、教會孩子何為情感
美國George Mason大學發展心理學系教授通過幾十年研究發現,對情感的理解能力是決定學齡前兒童社交能力強弱的關鍵,對情感的理解能力越強,孩子越會受到同齡伙伴的喜歡。
教孩子表達情感,最重要且簡單易行的兩個方法:
1、向孩子解釋自己的情緒 — 什么時候(或孩子的什么行為)讓自己感到高興/難過/生氣;
2、教會孩子表達情緒的詞匯和語言。
當父母經常向孩子解釋自己的情緒及引起該情緒的原因時,孩子能學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在解釋自己情緒的時候,可以融入一些行為規范的要求,比如“你剛才在公眾場合大聲尖叫讓我很難過,我希望你下次有什么需求能和媽媽好好說”。
四、言傳身教,傳遞正能量
作為社交導師的父母,在處理自己情緒的時候,其實無形中也在傳遞一些處理情感的方式。假如父母遭遇到挫折或損失,表現得積極、向上,而不是憤怒或絕望,孩子耳融目染,也會以正確的方式來面對以后可能出現的消極情緒。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如果爸爸媽媽(特別是媽媽)經常表現出負面的情緒,孩子的社交能力受到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研究發現,那些社交能力最強的幼兒,往往是那些在家里經常能感受到積極向上情緒的人。
五、與孩子保持親密有愛的關系
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密關系,可以在情感上給予他們安全感,這樣他們才能更容易適應新的環境變化(社交形勢的變化),也培養了他們的同理心。
Denham教授做過實驗,問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各種情況下,他們預計父母會如何反應。那些預計父母會給他們帶來安慰的孩子,在幼兒園里是那些被老師們評價為社交能力比較強、更有同理心和更有合作精神的孩子。
六、不可忽視或暴力制止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無理由地”發飆時,父母第一反應就是讓他/她不要哭鬧;大聲的哭鬧很容易讓父母著急上火,然后很大聲地制止孩子:“不要哭了!!!”但這并不能讓孩子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發飆往往是有了負面的情緒,卻不知如何用語言表達。如果家長在孩子發完脾氣以后,能幫助孩子將其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會有助于孩子正確地感知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進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氣。”
要孩子有同理心(empathy),要他們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父母首先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和孩子產生“共情”。
七、做孩子的朋友,一起聊聊他的社交生活
和孩子像朋友般自在地聊聊他的圈子所發生的事情。你不僅可以知道到孩子做了什么,也能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社交活動很感興趣。
于是對于他在生活中碰到的社交問題,也許會向你請教解決策略。這時候應該鼓勵他們建立一種積極的、正面的態度。
研究發現學齡前兒童有一半以上的社交活動都是以被拒絕開始的。所以當你的孩子被拒絕的時候,你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孩子被拒絕的窘迫,告訴孩子“也許他比較害羞”或者“他可能想自己玩會兒”。你在幫他想解決辦法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引導著他預測不同的社交策略的影響結果,這也是幫助孩子去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感受,增強其同理心。
父母要記住,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并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一旦孩子有負面情緒,父母一定要對孩子有同理心,同時言傳身教,傳遞積極向上的情緒。
正能量、有同理心的父母,才能教出社交達人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