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重溫《這個殺手不太冷》,猶記得兩句臺詞。 Mathilda :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 ?Leon:Always like this.未來的日子尚不清楚,現在的情況確實如此。22歲,即將畢業,沒有工作,沒有學業,未來離我很遠。看著周遭朋友升學的升學,工作的工作,自己還得為過去一年種種不堪的表現埋單,不由得生出一種挫敗感。在反思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質疑著自己曾經所認可的那些信條。
? 我一度以自由隨性為自我標榜,卻將自由狹隘化,偏見化了。以前我將自由狹隘的認為是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受羈絆,follow my heart式的生活。不想上的課就不去上,有時連作業都懶得抄,平時成績無所謂,反正最后成績也不差。我隨性的放棄了兩次讀研的機會,朝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出發。我覺得我在追求自己的自由,一種不向現實妥協的自由。但這真是我想去追求的東西嗎?想想自己所做的那些決定,究竟是出自于內心的真實想法還是為了過上他人眼中的好生活?公共輿論和大眾意識兩雙無形的手在操縱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欺騙自己找到了拼命奮斗的自我,最后發現那只不過是社會的自我。我心里很清楚成為一名出色的工程師并不是我想要的未來,也大致清楚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的,但現實并不允許。人活著總有些值得掛懷的東西,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不受羈絆的過完一生,至少我做不到。所以現在的我將自由視為可以心甘情愿地選擇枷鎖,并坦然地接受這一切的存在。
? ? 我曾經是路遙苦難學說的忠實擁躉,覺得人經歷苦難后可以加速自己的成長,可以變得更加強大。但事實卻未必這樣。源于社會意識形態教育,我們在小時候就被灌輸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一生活哲學,作文中總會出現“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等句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楚王韓信胯下之辱,諸如此類故事耳熟能詳。但倘若是你我縱然天天在別人襠下鉆來鉆去也做不到橫刀立馬,馳騁天下。成功者訴說自己吃過的苦多半是在自己感動自己。凡事分清因果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學好英語就得多去背單詞看文章,學好一款軟件就得不停地專研,不停地試錯。在路燈下學習的孩子不見得就要比在臺燈下學習的孩子成績好。苦難磨練意志?我看也未必。我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回家,在外獨自漂泊大半個月,也沒見得我現在意志有多強大。當苦難真正降臨在面前的時候,除了堅強,真的別無選擇。在我看來,苦難的好處在于讓你更加全面的認識到自己的low,把你想象中的自己給擊打的支離破碎,把你身上人性的弱點血淋淋的展現出來。但也僅僅是展現出來而已,弱點依然在那里,你不有意識的改變它,它就永遠在那里,等下一個坑出現的時候再讓你狠狠摔一跤。
?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糾錯的過程。在未踏入社會之前,我們主要是通過書本,影像來認識生活,我們期望自己的人生能夠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說,無限精彩。但是,現實情況卻往往與此相反,因此我們常常會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談及以上種種,并不意味著我對我的未來失去信心,蒙上一層陰影。人在年輕的時候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選擇,能清楚的區分其中隨機性所占的比例并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也未曾想過我能一帆風順過完此生,如果必須有幾次滑鐵盧,那么當然是越早越好。在年輕時犯錯的代價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時間蘊含著許多許多可能性。但,歸根結底,終究只是可能性。
? 現在的我依然是懶人一個,拖延癥絕癥患者,喜歡睡懶覺,老是熬夜,看見好吃的胃永遠停不下來。我還是那個半年前的我,不自律,不堅持,每天樂呵樂呵的過。唯一的改變可能是現在的我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不再被雞湯灌飽,也不再憤青式的感概社會。我不需要正能量,也沒有多少負能量,活著總歸是自己的事。以前的自己總是被情緒給綁定,時而澎湃,時而低潮。現在生活中少了許多執念,生活的意義不再僅限于波瀾壯闊,和身邊的人愉快的相處,用心感受每天的心境,或許就是生活的意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