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冊頁里,常常可以看到古琴的身影。在那些古意氤氳的畫頁里,巍峨的大山,飄逸的高云,嶙峋的山石,蒼翠的松樹,樸素的茅舍,靜默的仙鶴,烘托的卻是古人懷抱古琴的畫面。沒有琴聲,卻仿佛能聽到一陣陣空靈的與凡俗無關的回響。
古琴,就是如此安靜的存在。即便是在某些古裝電影里,也多
為山高水長之地,有著仙風道骨的老者從容撫琴,清雅的琴聲縈繞于山水間,營造出一種清幽淡遠的神仙境界……
作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古琴,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之首。“高山流水”的典故流傳千載,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然而,“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自古以來,古琴就不是一種普及性的樂器,更多的是作為文化人的一種修身養性的雅好。曲高而和寡,似乎是必然的了。
可是,在重慶市二屆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前一天的駐地聯歡會上,清雅的古琴曲卻意外地成為了晚會“高潮”。“明月年年圓滿,人生幾度良宵?我今天首先為大家帶來的是大約500年前的一曲《良宵引》……”寬敞的大廳,座無虛席的聽眾,竟出奇安靜,唯有繚繞琴音,如美酒醇香,在人們的心間蕩漾……
古琴演奏者乃書畫家黃建華先生。除了《良宵引》,他還演奏了距今約1800年的《酒狂》。當雅逸而曠遠的古琴曲從黃建華先生的指間淌出的時候,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屏住了呼吸。沖淡、古樸、沉靜,飽滿、狂放、靈動,古琴曲的純粹和豐富散發著人類古文明的芬芳,在場的觀眾安靜地享受著余音繞梁的清新和安詳。
那天的晚會本是熱鬧的聯歡,爵士舞、印度舞、民族舞;游戲、小品、大合唱,代表們和駐地工作人員充分展示著自己的才藝,古琴獨奏絕對是這熱鬧里的“另類”。所有的人都沒想到,這“另類”的琴聲會贏得最熱情的掌聲。
? “我清晰感覺到臺下的代表們在認真聽,靜靜感受,我真沒想到古琴在現代的熱鬧里竟有如此多的知音。”聯歡會后黃建華深有感觸地說。在部分“知音”的請求下,晚會之后,黃建華先生又演奏了一曲《梅花三弄》。這是一首有濃厚文人氣息的作品,身為書畫家的黃建華用琴聲琴韻表達著對傳統對人文的感悟和理解。琴聲悠然疏朗,空靈沉厚,古樸中有清雅,靜遠中有真摯,濃厚中有奔放。幾處略顯夸張的滑音,更是情之所至,信手彈來,音清而韻長。
盛唐詩人劉長卿詩云:“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當代古琴演奏家龔一言:“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曲高和寡,令古今多少琴家喟嘆。然聯歡會上的“曲高和眾”,在詮釋著古琴藝術無窮魅力的同時,也傳達出現代心靈的寧靜皈依。 (葉水)
風騷古琴
在許許多多的樂器中,最厚重優雅的也許只有古琴了,你看!它與凝重的青銅在一起,是那樣融洽,與剔透的玉器在一起,是那樣匹配。與華貴的絲綢在一起,是那樣親近。與晶瑩的瓷器在一起,是那樣和諧。
它渾樸如《詩經》的色彩,平滑似《離騷》的光澤,古琴,在綿延的歲月里,以它的太古之音,以它的七弦之響,回蕩于廟堂之高,訴諸于江湖之遠,帶著東方的暢想,攜著東方的神韻,鳴奏著七弦的風騷。
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在古琴的身上,已經體現得幾近圓潤。古琴上的一個個年號,留下了時間的驛站,也留下了文化的陽關。盡管魏晉告別了兩漢,盡管兩宋告別了隋唐。但是,那七根中國古琴上的絲弦,卻穿越了無數次寒來暑往,連接著古代與今夕。
歷代的琴人大多崇尚自然,寄情山水,所以都特別的強調環境的優雅,注重心境的淡泊,因為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才能生動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你看!在優雅拔俗的環境里,孔子撫琴吟唱邵樂,竟三月不知肉滋味,可見孔子對古琴曲癡迷已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日日操練,夜夜揣摩,這時的古琴更像是一位隱逸的智者,飽學的長者,待人親和的尊者。它不只是在引領著孔子操琴度曲,而是在這位儒家思想文化的奠基者身上,注入了中庸平和的基調。
伯牙彈琴奏曲高山流水,相遇知音鐘子期,千百年來傳為佳話。琴人無數藝人眾多,聽眾更是多如繁星,唯有子期能懂伯牙心聲,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琴曲重在意境,意境由心而生,撥動心靈的弦是大音稀聲,難求難得,一生得一皆足矣,這時的古琴曲是溝通他們心靈的橋梁。所以后來子期病故,悲傷的伯牙摔琴謝知音。(?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如果說古琴的旋律抒情而妙曼,剛健而蒼涼,那么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則融入了離別的愁緒和人生的無常,描繪出了主人公對祖國、對故土的深切思念,文姬歸漢一步三回首,十有二載氈幕風砂,拋兒別女聲咽胡笳,蔡女之作《胡笳十八拍》是自己內心真實的寫照,曲音表達了她坎坷的人生之路,和對兒女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幾乎每一首古代的琴曲都有一個十分恰切的名字,《陽關三疊》《漢宮秋月》《廣陵散》《醉漁唱晚》《平沙落雁》《陽春白雪》《漁樵問答》反復品味琴曲的名字,靜心聆聽琴曲,你就會茅塞頓開,體會到什么是天機乍現。一杯清茶,一曲古琴,茶飄著裊裊的氤氳緩緩上升,曲內斂深邃把這指尖的舞蹈演繹的天衣無縫,美哉!悠哉!品茗聽曲,這種心境,這種氛圍,把你和演奏者一起帶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于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古琴在我國古代民間曾經是相當普及的,至少在讀書人中是家喻戶曉。也正因為這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終于傳承到了今天。
學藝術來藝浩
西安新億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