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聽課筆記 姚必斌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再過幾天就是國慶節了。回首我們這個國家,從貧窮落后一步步走到現在的富強繁榮,是因為有一代代的愛國人士心中堅守著家國情懷。
你還記得寧愿犧牲也不出賣黨的秘密的劉胡蘭嗎?
你還記得電影長津湖中冰天雪地里的志愿軍戰士嗎?
你還記得井岡山上和戰士們一起挑梁的朱德總司令嗎?
你是否還記得八角樓上深夜的寒冬里思考著中國革命道路的毛澤東嗎?
像這樣的愛國人物還有很多很他們的故事一直感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在國慶節來臨之際,咱們班級要舉辦一場感動中國百年人物主題展覽。你看,本次展覽的展板也已經粘貼到我們教室的后面了。我們將通過第七單元的學習,推薦愛國人物,為他們制作海報,辦好這次展覽,有沒有信心?
有。
二、瀏覽單元
1.通過預習,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單元里有邊關將士,有女詩人李清照,有少年周恩來,還有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你覺得這些人物能不能登上本次主題展?
不急,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快速的閱讀 94- 105 頁的課文內容。好,開始讀書。
快速閱讀,不一定每個字都讀,在你感興趣的地方,你可以稍作停留,其他的地方快速掃過。
2.已經好的同學可以舉手示意老師了。好,單元課文里的這些人物能否登上本次主題展覽呢?你說。
我是講梅蘭芳,請大家跟我看到第 100 頁,第三自然段的第五行:梅蘭芳最后只能蓄須明志,表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議,表明不給侵略者演戲的決心。
這份決心和氣節令我們感動,可以帶來其他的人物。
請大家跟我看到第 96 頁《為中華知識崛起而讀書》。這里說: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抱負和胸懷。
對呀,周恩來少年壯志令人肅然起敬。
3.同學們,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像這樣的愛國英雄一批又一批,在浩瀚的文學世界當中,也閃耀著一篇又一篇的愛國詩作。他們的詩句,他們的事跡,都匯成了一句話,那就是,大聲讀——
三、初讀古詩
追尋:詩人筆下的愛國情
1.這節課我們就先來學習《古詩三首》,一起去追尋詩人筆下的愛國情。
四年級的同學了,相信把古詩讀正確,肯定難不倒大家,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這三首詩,注意讀好每一個詩句,開始吧。
2.嗯,同學們讀的非常認真,誰能來為大家讀一讀?第一首那位女同學,請你讀《出塞》。
學生朗讀。
字字準確,慷慨激昂,掌聲鼓勵一下。第二首《涼州詞》可以來讀,你來。
學生朗讀。
小小朗誦家,掌聲鼓勵一下。第三首《夏日絕句》請你讀。
學生朗讀。
嗯,他讀得很投入,很努力,為他的投入、努力,鼓鼓掌。
3.真不錯,同學們,詩讀正確還是不夠的,還要讀出它的停頓節奏,那就更有感情了。加上停頓節奏誰會讀?第一首你來。
學生朗讀。
鏗鏘有力,但是又抑揚頓挫,真不錯。第二首請你讀。
學生朗讀。
嗯,讀出了詩的感覺和味道。最后一首你來。
學生朗讀。
嗯,我喜歡你讀書的感覺,在停頓的地方稍作停留就更有詩的味道了。
我們一起來試試。
學生朗讀三首古詩。
讀得真好。
4.同學們,這三首都是愛國詩,前兩首和最后一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說。
《出塞》和《涼州詞》它們都是七字一句,而只有《夏日絕句》,李清照的是五字一句。對。
一個是七言,一個是五言。你說。
《出塞》和《涼州詞》都是詩人自己看到的,李清照寫的這首詩是自己想到的。
你說到了很關鍵的一處,《出塞》和《涼州詞》寫的都是邊塞的風光和邊關的戰士們,這樣的詩我們稱他為邊塞詩,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則是抒發了女詩人自己的愛國情懷。還有沒有不同的地方?你說。
《出塞》和《涼州詞》都是唐代的詩人寫的,夏日絕句是宋代李清照女詞人寫的。
哇,你一下子說出了兩個不同的地方,一個是朝代不同,一個是作者的性別也不同。真不錯,很會發現哦。掌聲鼓勵一下。
四、學習《出塞》
(一)理解題意
這節課我們就先學習邊塞詩當中的第一首,塞是邊關、要塞的意思,那題目《出塞》就是要到邊關去打仗,到邊關去保家衛國,多么慷慨激昂。帶著這種感覺一起來讀詩題。
(二)初解古詩
1.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經把這首詩讀得很不錯了,那這首詩短短 4 句話, 28 個字,到底寫了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和插圖,讀懂每一句詩的意思,讀完一句就停下來想一想它的意思,然后和同桌說一說,明白了嗎?好,開始吧。
2.敢不敢接受楊老師的挑戰和考驗?敢不敢來挑戰?
(1)第一題,看圖猜詩句。哇,這么多同學舉手,你來說。
我覺得是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看著圖你能不能說這句話的意思?
我覺得是將士們在明月剛升出來的時候就要出去打仗。
誰再來說這句話?嗯,你說。
我認為它的意思是從秦始皇修建長城開始,他們的戰爭就沒從沒有停止過。
也就是說戰爭從秦朝一直打到了漢朝,從來沒有停止過。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明月依然是秦漢時期的明月,而邊關也還是秦漢時期的邊關。有邊關就說明有戰爭持續了很久很久都沒有停過,真不錯。
(2)第二題請你做判斷。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萬里長征是指戰士們長途跋涉一萬里到邊關作戰。你說。
我認為是錯的,因為這里的萬里指的是個大概的數,不是一萬里,是想告訴我們它的路途很遠。
是啊,戰士們離家非常的遠,這樣的寫法在古詩當中我們非常見,它是一種夸張的寫法。
(3)挑戰升級最后一題,只要有像龍城飛將這樣的將軍駐守邊關,那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入侵我們的家園。我們一起說。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三)讀懂情感
1.看來同學們差不多把這首詩都讀懂了,這首詩 28 個字,短短4 行字,讀著讀著的時候,有沒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邊關將士們涌動著的愛國心和愛國情呢?是不是每句話都有?來,接下來讓我們再去默讀這首詩,找一找體現邊關戰士愛國情的地方,找到一處就用一顆小紅心在旁邊做個標注,開始吧。
2.好,看到了同學們在書上畫上了一顆又一顆的紅星,相信這里的很多地方都讓你感受到了邊疆將士涌動著的愛國情。我們來交流,你先來。
(1)秦時明月漢時關
A.第一句話,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將士們明明知道這一次可能有去無還,但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堅守他們的家園。
嗯,這份堅守讓你感動。你看,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可是將士們卻一代一代地去駐守邊關,就這句話誰還要分享和交流的?就第一句話,你說。
我覺得他們都打了那么久的仗了,但是他們還是沒有放棄一直在守護著邊疆。
對呀,這份堅守和執著的確叫人感動。
B.同學們,讓我們推開歷史的時間軸,從秦到漢,到三國,再到晉南北朝、隋,再到王昌齡,寫這首詩的唐朝一共經歷了 945 年,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里,戰爭從未停止過,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邊關將士換了一批又一批,是什么東西支撐著每個朝代的將士們堅守邊關?
我覺得應該是他們的愛國和精神。
對呀,你覺得呢?
他們愛國的執著。
C.是的,想這樣執著地堅守著的愛國心,怎能不教人感動呢?誰能把這句話讀好?請你來。
秦時明月漢時關。
嗯,你讀出了時間的久遠,誰再來讀?請你。
秦時明月漢時關。
你讀出了時代的滄桑和戰士們的堅守。我們一起讀——
秦時明月漢時關。
(2)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份堅守的確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濃濃的愛國情。像這樣的愛國情還有嗎?我們繼續交流第二句話,你來。
A.萬里長征人未還,說明了戰士們走了很遠的路,還在堅持著打戰,保護著為保護著我們中國人民。
離家萬里,但是依然在遠,在邊關堅持作戰。你來補充。
我補充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我在他后面說,雖然他們一直打仗,但是他們沒有想回家的意念頭,不想當逃兵。
一直駐守著邊關,這份決心令人動容。
B.同學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將士們出征萬里還沒有回來,難道他們不想念家鄉,不想念家中的妻子、孩子和父母親人嗎?那為什么是人未還呢?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想象古時候在邊關的戰場上到底發生了什么。老師給同學帶來了兩段文字,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相信你對人未環會有更清楚的了解和體會。
讀了資料,相信你對人未還的原因會有更清楚的了解。誰繼續交流?他們為什么不回去?
因為他們要保護國家,就算回去見了自己的親人,國家沒保住也是沒用的。
有國才有家呀。你說。
因為書里記載唐玄宗時戰士守護邊疆的時間從一年一直延伸到終身,說明他們終身都要在這里。
嗯,不是不想回,是不能回呀。
C.資料當中還有這樣幾個字,誰引起了關注?你說。
這一小句話的意思就是回來的人 10 個里面沒有兩三個。
也就是說不是不想回,有些是永遠也回不來了。
對呀,同學們,萬里長征人未還,不是將士們不想回,而是不能回,沒時間回,有些甚至是永遠也回不來了。古來征戰幾人回?便將士們把他們的青春、熱血甚至是生命都留在了遙遠的邊關,留在那邊關的戰場之上,這份愛國友情,怎能不教人動容呢?
D.此時此刻,你是不是想在這句話邊上再畫一顆心,記錄下你的感動?來吧,體會的這么好,相信你肯定能讀得更好。誰來讀一讀這兩句詩?請你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謝謝你,誰再來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讓我們把體會到的感動送到詩句里,讀出來。學生集體讀。
(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同學們,像這樣詩句當中涌動著的愛國情,后面兩句還有嗎?剛才有同學已經交流到這兩句,誰繼續交流你感受到的詩句當中的愛國情?
A.只要龍城的飛將軍在,就不會讓侵略者渡過陰山。這里我感受到將軍李廣的堅持,保家衛國,不教侵略者闖進自己的國家。
是堅定的守邊疆的決心。就這兩句,誰還想交流,
你來。
因為只要守著邊疆的飛將軍李廣在,飛將這個名字,是因為李廣有一次被匈奴人給抓去了,但是全身都是傷,動也動不了了,敵人把他給綁進一個網子里,然后用兩匹馬拖著他。然后沒想到他在半路上突然就醒了過來,把網給撕扯掉,然后騎上馬逃回來了。這逃回來了敵人也不敢追,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上天派過來的飛將軍。
對,戰士們非常渴望有李廣將軍的出現,對不對?這里出現了一個人,我們通過注釋已經知道他是漢朝的名將李廣,這里也泛指那些英勇善戰的將軍們。
B.對于李廣,同學們了解多少呢?來讀一讀資料,加深他的了解。
讀了資料,你覺得李廣將軍是一位怎樣的將軍?大聲說出來。你先來吧。
他和匈奴交戰 70 多次,都還是堅持著的。
嗯,那就是身經百戰。
我覺得李廣是一位忠誠的將軍。
我認為李廣真是一位勇敢無畏的將軍。
對,再加上剛才那位同學說的這里資料的前半部分,說明它不僅英勇,還很有智慧,我們稱它是智勇雙全,有勇有謀,威震四方,身經百戰。
C.聽得出來,李廣就是將士們心中的英雄,英雄就是將士們心中的偶像。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說,只要——
只要龍城飛將在,胡人就不敢來侵略我們的領土。
只要龍城飛將在邊關,就不會受到侵略者的侵略。
只要龍城飛將在,那國家就會非常安定,老百姓就能過上安定的生活。
是的,同學們,在戰爭平凡的那個年代,將士們深切地渴望著龍城飛將,其實就是在渴望戰爭早日結束,渴望和平。戰士們渴望龍城飛將,其實就是在渴望著能打勝仗,渴望勝利。
D.俗話說,三軍易得,良將難求。像李廣將軍這樣的人物,百年也只出現一兩個,如果朝廷沒有派出像這樣的將軍駐守邊關,你覺得將士們會退伍回家,放棄抵抗,棄邊關于不顧了嗎?你覺得他們會怎么做?
我覺得將士們不會,他們會勇敢奮戰,就算沒有李廣也會保衛邊疆。
嗯,是與邊關共存亡,這是豪情壯志。
我覺得他們會奮勇打仗,這樣直到他們死為止,也要讓敵方踏過他們的尸體,才能不打他們的國家。
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誰還想說你說。
即使勝負一定,他們也會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家衛國。
對,雖然九死一生,但是他們也從不退卻。雖然沒有李廣將軍,但將士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那個英勇善戰的李廣將軍。
E.這里的哪個詞最能看出將士們的決心?
不教。
讀——不教。再讀——不教。堅定地讀——不教。
那我們把這份決心送到句子里,讀出來。誰來?請你。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嗯,鏗鏘有力。你讀。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讓我們一起送進句子里,讀——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像這樣一份熱血豪情、愛國誓言、誓守邊關的決心,怎能不教人感動呢?同學們,雖然戰爭打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將士們從未退,這是一場英雄的贊歌。我們一起讀《出塞》。
這首詩,短短 4 行28 個字,卻處處都體現了他們的愛國心、愛國情,我們一起再讀《出塞》。
同學們,他們的鐵血豪情,他們的誓守邊關,已經深深地刻在各自的心里、腦海里。起立,我們一起來背一背這首詩。
五、拓展邊塞詩
他們的愛國心和愛國情,和這邊疆的明月,和雄偉的城墻一樣永垂不朽。像這樣的愛國詩作,像這樣描寫邊關的愛國詩作,還有很多很多,課前我們也整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課前你收錄了哪些體現愛國之情的邊塞詩?
我收錄了《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者的心和邊關的戰士連在了一起。
《從軍行》 唐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懷著滿腔的愛國情懷擲地有聲。你來。
我收錄了《過零丁洋》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嗯,所以是死也要為國而死。
六、人物評論
1.同學們,我們學到現在,你覺得這群邊關將士能否登上我們本次感動中國百年人物的主題展呢?能誰來交流一下?說說你的理由和原因。你說。
因為在打仗的時候,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取決保衛國家,然后都沒有一個人要回來。
我認為可以,因為如果打仗的時候沒有這群邊關將士,那么我們就沒有現在的幸福安定的生活。
是的,同學們,正是有了他們才守衛起了邊關的穩定和安寧,國家才有了幸福的生活。
2.現在,請你把你想說的話,同桌合作寫成一句話,作為海報上對邊關將士的人物評論。說一個,寫一句話就可以。
我請一個同學先說你來說。
戰士們英勇奮戰,不放棄自己的祖國,為國而戰斗。
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了我們現在幸福而安靜的生活,所以他們能夠登上本次主題展覽。
3.聽了同學們的交流,老師也寫了一句話,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預備起。
雖然他們籍籍無名,默默無聞,但筑起了邊關的鋼鐵長城。
4.讓我們一起把這張海報貼上展板。同學們,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剩下的兩首詩,繼續去追尋詩人筆下的愛國情。
【說課】
親愛的老師們,你們好!我剛剛執教的是統篇四上冊第七單元的《古詩三首》,當我拿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開始思考,當古詩教學遇見學習任務群,會呈現出一番怎樣的風景呢?
古詩詞和其他的文本相比,有著鮮明的特殊性,因為它短小凝練,同時又內涵豐富,意韻深遠。古詩詞教學如何對接學習任務群的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學習任務群下的古詩教學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可能呢?或者說應該呈現出怎樣新的樣態呢?下面我結合古詩三首這節課,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一、大主題,系統化解讀愛國情。
在大主題追尋百年不變的愛國心統領之下,單元的課文進行了二次整合與重組,有些改變了原有的功能和價值。在主題下對本單元人文主題的解讀和感悟,不再是單一的、孤立的碎片化。作為單元的開篇課文,《古詩三首》是整個學習任務群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承擔著主題的呈現、情境的創設與單元內的其他課文形成了內在的邏輯關系。對詩詞中的愛國情的認識不僅僅局限在《出塞》或者說這三首詩之中,是單元系統化的整體性的,必定是有更深刻的體會的。雖然是開篇的第一課,但又是不斷被回望的起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成全我,我成就你。學生在任務群的推進過程當中,對愛國情的解讀認識就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地豐厚,不斷地深入。
二、情境化,沉浸式感悟愛國情。
基于學習任務的需要,我們創設了一個真實的活動情境:感動中國百年人物主題展覽。這個情境不是虛擬的學習情境,也不將不單單是課開始導入環節的情境,而是基于學生學習、生活創設的真實的情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情境。在本課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習任務的推進一直內運于這個真實的情境之中,如課堂一開始在情境創設之后,就隨即引導學生帶著本單元的這些人物能否登上本次主題展覽這個問題,這是在情境中對整個單元課文進行概覽。再比如在學完古詩之后,又組織學生再次回到情境的討論當中,來討論這些邊關將士究竟能否登上本次主題展覽呢。這是在情境中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學生的學習在情境中被給予了真實性,沉浸式地感受詩人筆下的愛國情。
三、真實踐,主動化表達愛國情。
通過舉辦感動中國百年人物這次主題展覽,實現了學生內隱的學習心理與物化的實踐活動統整協調,也就是說,學生學習古詩是為了完成一次表達的任務:制作海報,將邊關戰士登上本次的主題展覽。這是自然單元下古詩教學很難達成的。古詩學習從被動接受轉為自主表達的過程,學生在任務情境中主動閱讀、主動感受和積極分享,最終實現學科知識的梳理、整合、交流與表達。
老師們,古詩遇見了學習任務群的大單元教學,讓古詩教學多了一種可能。用何特的話來說,就是讓學生有機會親歷一次學習事件,成為一次學習故事。我想這樣一次在學習任務群下的古詩的學習,必定是學生學習過程當中一段難忘的經歷。大主題情境化實踐性學習,任務群的古詩教學不再是詞句的分析和感悟,更是引導學生去學習、去實踐、去經歷,進而讓核心素養得到充分的發展,文化的傳承也必將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