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文/風荷雅韻
說白了,我從來沒有過文學夢,我喜歡看書,那是因為書里有我不知道的又想知道的東西。我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那是因為我只是把文字當成我的一個情緒渲泄方式。沒有文學夢,這不代表我不熱愛文學,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一本書或一個故事給我啟發給我力量,讓我學著熱愛生活。
記得上小學二年級開始,我就喜歡課外閱讀,會有這份愛好,可能是受爺爺的影響,因為爺爺是語文老師,而且酷愛看書。在我的記憶中爺爺看的是那種線裝書,字是從左往右堅著排版的。在聽大人們的聊天中,得知爺爺筆桿在當地也算小有名氣,方圓幾十里都會有請爺爺寫東西的。
最剛開始看課外書,只有僅有的幾本作文書,而且作文書一個人能有一本都不錯了,所以自己的看完就跟同學換著看。但有些同學的作文書會藏起來,不愿意借給別人看,他們不借不是因為小氣,而是因為給別的同學看了后,以后老師布置寫作文時,就不能用上面的范文。假如用了就會被同學說抄作文,被同學說抄作文,那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有一篇作文被老師拿來當范文給同學們讀,還被貼在校墻報上,說實話,當時的我確實有一種小小的榮耀感。但這種感覺還剛體會到就被同學們撲滅了。同學們說我是抄寫的,一個一個地在背后議論我,然后本身的榮耀感變成了差恥感。因為我曾借過一個同學的作文書看過,我寫的這篇作文,寫作方法還有一些詞語就來自那篇作文的。
我很感恩我的數學老師,是他一句話堵住了同學們的議論。數學老師跟同學們說,既然你們都看過那篇作文,為什么你們就沒一個人能“抄出”她那種好作文出來,說得同學們啞口無言。老師還跟同學們說,你們看作文書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學人家的寫作方法嗎。因為老師的信任讓我在以后的學習中自信了很多。
五六年級的時候,我有一個發小家里,不知道哪來那么多連環畫,經常用書包一書包一書包地背給我看。那段時光應該算我童年里,很美好的一段記憶。
中學時期開始沉迷于小說,我記得當時金庸、瓊瑤、張愛玲、三毛他們幾個寫的小說,基本上都看遍過。那時學生看小說被看成不務正業,只要讓老師家長發現都會被不同程度的訓斥。也是從中學時期開始,喜歡用文字記錄一些事情,忬發一下心情。那時流行帶鎖的日記本,厚厚的記了一本又一本,但后來那些日記本都沒了著落。
那時的自己并不了解文學是什么玩意,只是一味的喜歡看書,喜歡在心情好與不好的時候用文字記錄下來。
參加工作后,每個月發工資都會拿出10元錢給自己買書,那時買書基本都在地攤上買,因為便宜,好厚的一本都只需要10元,雜志的話10元可以買到好幾本。我宿舍的床頭柜上堆滿了書,那時還有個好習慣,看到好詞好句都會摘抄下來,同樣摘抄本最終也沒了著落。
從童年到青年,書籍給了我快樂,給了我陪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感慨人生的不易,就會有一種想法,想給自己的一生用文字重溫一遍,寫成自傳。呵呵,這算文學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