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文字和故事總是能深入人心。在這部小說里,我試圖假借一位生活在明代的小文人,訴說他曾在黃河岸上生發出來的故事和情懷,借以描寫故土,抒發世若春夢之感,亦試圖窺探文人小說繁盛的那個遙遠時代……
21.
進入石洞沒幾步,陶寶山覺得好像有什么東西掉到了頭頂,伸手一摸一看,原來是近日下雨,有雨水從上面滲漏下來。陶寶山擦了擦雨水,便向著石洞里面走去。只見里面橫擺著幾只木箱,上面落了一層薄薄的灰塵,箱子周圍還散立著一些瓷器。
陶寶山走進看時,里面有幾只海棠紅和鷓鴣斑的瓶子,其中有一對青白瓷色質如玉、碧如湖水,青中閃白、白中泛青,在微光下透出幽幽的光澤,一看便知是瓷器中的上品。陶寶山往前一步,輕輕捧起其中的一只拿到亮處一看,那瓶身上刻著四季花紋,瓷瓶底座落款寫著“元豐二年”的字樣。陶寶山這才知道這一對瓷瓶是宋神宗年間景德鎮所制,距今已有三百余年。要不是藏在這無人知曉的山洞里,哪里還有品相這么好的東西?
陶寶山心下歡喜,小心翼翼地將那瓷瓶放回原處,伸手便打開了其中的一只箱子。箱子里放了滿滿一箱珠寶、頭飾、簪佩之類的東西,陶寶山對此也不感什么興趣,只是箱子角落里的三塊玉佩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三塊玉佩中,其中兩塊是白玉材質,一塊是翠玉的。陶寶山拿起看時,一塊龍紋玉帶環、一塊山水圖,還有一塊鳴鳳。借著洞口的陽光一看,只見那雕著山水的玉后面還篆刻有摩詰“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一詩。
陶寶山將這三塊玉包了放進懷中,便打開了第二只箱子。只見這只箱子里裝了滿滿一箱書,里面盡是一些詩詞文賦、書畫卷軸之類的東西。陶寶山抽了一個用絲綢裹了的卷軸,打開一看,其內是一幅絹制水墨,遠山橫斜,云霧飄飛,水面蒼茫,上點著一大一小兩塊石頭,其側生著三兩株竹子,絹畫空余處有十余處題跋。陶寶山仔細一閱,方知是東坡所作,內心禁不住一陣狂喜。
陶寶山將那絹畫包了放下,又翻看起里面的書來。不想這些書籍都是現下看不到的古人遺作,這陶寶山看的興起,一時竟也忘記了時間。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太陽漸漸西斜到西邊的山頭上,光線也開始昏黃,山洞內變得暗了下來,陶寶山這才從那些書籍中回過神來。
22.
“大人” 。
“大人,大人……”
聽見有人呼喊,陶寶山趕忙走出洞口。
只見安師爺帶著十幾個衙役正在往山上四處尋找,陶寶山見了,三步并兩步走到一開闊處,對著安師爺的方向喊道,“安師爺,本官在此”。
那安師爺看見陶寶山回應,趕忙帶著人往這邊趕來。
“大人,小人許久不見大人下山,雨后山路濕滑,害怕大人萬一有個閃失,于是便帶著這些人尋上山來,大人貴體無恙吧”?
“嗯,本官沒事,勞煩師爺掛懷。本官下山時在此處發現一處坍落的山洞,在里面發現一些書畫,一時看的入了神,竟忘記了時間了”。
“安師爺,你叫人進那山洞,將里面的書畫、瓷器等物仔細收了,便與我下山去吧”。
安師爺聽見陶寶山吩咐,便立即帶了五六個人過去,將那山洞內的東西整理收拾妥當叫人抬了,隨著陶寶山往青龍山下走去。
等到一行人下得山來、回到府衙時,天已然黑了。陶寶山吩咐衙役將那些東西放到偏廳,便讓他們回了。
這一日的奔波,使得陶寶山覺得異常困乏,于是便徑直回到內府,胡亂吃了晚飯,讓下人打了水來,洗完臉、泡了腳,便早早地上床睡了。
前情回顧:
【連載】《河秋一夢》(1)
【連載】《河秋一夢》(2)
【連載】《河秋一夢》(3)
【連載】《河秋一夢》(4)
【連載】《河秋一夢》(5)
【連載】《河秋一夢》(6)
【連載】《河秋一夢》(7)
【連載】《河秋一夢》(8)
【連載】《河秋一夢》(9)
【連載】《河秋一夢》(10)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可以添加關注哦。我會繼續努力,寫出更好的文章。您的支持是給我最大的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