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是否都知道,嬰兒剛出生時喜歡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彩球?嬰幼兒喝了糖水后為什么拒絕再喝白開水?他為什么那么愛吃手?還對非常微小的東西感興趣?他為什么不斷扔掉手里的東西,你撿起來遞給他,他會再扔掉?讓他聽磁帶,他的興趣為什么不在聽上,而是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這一切的背后,就是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中給我們揭示的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她將我們的謎團一個個解開。
什么是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如果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以孫瑞雪為首的幼兒教育專家團隊,經過十年的教育實踐,發現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還發現,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0~2歲半,對明暗相間的地方感興趣;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會不斷練習使用牙齒、使用舌頭;喜歡處在有聲音的環境中;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喜歡探索空間,最早表現為怕、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對極小而精致的東西感興趣;急切需要并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模仿語言,從一個詞或一應一答開始;重復模仿動作;有自我意識,表現為咬人、打人、說不等等;喜歡玩水、玩沙,時間段很長;出現審美,要求事物或用具必須完整。
生命的器官嚴格執行著“用進廢退”的原則,在各個敏感期,如果兒童受到干擾和阻礙,不能正常使用他們的身體的各種功能,相關的功能就會喪失。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當嬰兒開始使用口和手時,成人的干涉就開始了,這種干涉起初還限于一些老人、低年齡保姆和少數無知的父母,隨著幼兒的活動越來越頻繁,成人的干涉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厲害。這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兒童,他們的心智是殘缺的,當他們長大成人,當了父母,很可能接著干涉自己的下一代,成為一個殘缺大循環。
我們仔細回想,就會發現,八九個月的孩子喜歡用手扣東西,捏東西,一切能到手的東西都去抓捏,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童年期鍛煉用手非常重要,我們常看到很多成人不會用手,或者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按鍵,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不會拴繩索,這都和他們童年手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
7個月幼兒開始出現走的敏感期,起先孩子拒絕坐,不斷要媽媽拉著雙手跳,慢慢地,上下樓梯都要自己來,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走,這時,我們成人就應該放棄自己的走路節奏、生活節奏去配合孩子,讓孩子在敏感期內得到充分、良好的發展。
當走的能力發展起來時,孩子可能會重新回到媽媽的懷抱尋找慰藉、愛意和溫情,這就是我們發現孩子會走了,卻反而要我們抱他的原因,如果我們不了解走的敏感期,就會說“你會走了,怎么還讓人抱呀?”
上下坡是每個孩子都有的重要敏感期,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現;孩子還喜歡扔東西,重復地扔,從不厭煩;喜歡在草地上打滾等等,這都是兒童通過物體的位置、物體的運動探索空間,由此得到空間感,形成空間概念,但生活中,兒童對空間的探索常常不被家長所了解,家長不知道敏感期這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自然也不知道有一個探索空間的敏感期。探索空間的敏感期在一歲前出現,兒童通過拋灑、移動物體探索空間,感知他和物品、空間之間的關系,把里面的東西取出來,把外面的東西塞進去,是幼兒認知空間的最初過程。
我們一定不會忘了孩子小時候無窮無盡的“為什么”,問得我們沒有招架之功,這些為什么經常連續成串,每一個為什么引導一種因果關系,成串的為什么引導一個因果鏈條,因果關系是一種邏輯關系,當兒童用語言探索邏輯關系時,就發出一連串的“為什么”。“為什么”也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種表現,我們一定要做正確、簡潔的解答。
在1歲半到2歲左右時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會特別專注、認真,長時間的注意細微事物,如果我們了解這個敏感期,就不會輕易打斷孩子的認知過程,對于培養孩子的專注、耐心是非常重要的,遺憾的是,我們都錯失了。
兒童需要自我發展,這發展需要環境,我們要為兒童自然地設計環境和提供環境,使我們提供的環境和幫助在無意識中使兒童不斷發展,我們在叫孩子時,一定先觀察孩子正在干什么,不然就會打斷孩子。
兒童對音樂和繪畫有著天然的直覺,音樂的敏感期呈現螺旋狀發展,幼兒在2歲時就能把握好節奏,我們經常會發現音樂響起時,幼兒會跟著動起來。
我們還發現,上樓梯不能大人先上,否則必須退回來;有客人來訪,聽到門鈴聲必須是孩子來開門,如果成人開了,他會哭著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開一次;剝糖時孩子要自己剝,如果大人把糖紙撕開,孩子會憤怒地扔掉它,要求重來一顆……
這都是兒童的執拗表現,我們常常認為是兒童“任性”和“胡鬧”,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兒童的心理活動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也就是我們會看到孩子特別執拗。其實,幼兒對秩序的要求起初并未達到執拗的程度,一開始他會不安、哭鬧,隨著自我的逐漸形成,他將這一秩序上升到意識層面,才開始變得執拗、不妥協。要解決兒童地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變通是關鍵,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我們去不斷嘗試發現。
執拗的敏感期過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來,孩子做事要求完美,比如端水時灑出一滴就很痛苦;餅干不能少一角;吃的蘋果上不能有斑點等等。接著又上升到對規則地要求: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里,沒有垃圾桶就必須拿著;紅燈亮了,即使馬路上一輛車沒有也不能過馬路,已經過了必須退回來,退回來還要責問,誰叫你這樣做了!對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對審美的追求后,兒童就開始能敏銳地感知環境和氛圍的變化。
兒童的每一個新動作都是探索,每一個新動作的成功都是探索的成功,對正常兒童來說,各種各樣的探索和探索的樂趣組成了他們的生活內容。有問題的兒童,比如多動的、癡呆的、焦慮地、自閉的……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造成的。
孩子還有口腔敏感期,在半歲左右來臨,最常見孩子吸吮手指,有時是一個指頭一個指頭輪流塞進嘴里,有時五個手指一同塞進去;還有把勺子放在嘴里不停地咬,不停地從嘴里伸進去拿出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孩子在爭奪物品,家長強行讓孩子把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弄得很糟糕等等,對于物品的所有權問題,我們要明白也要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征得別人的同意,這是兒童交往的主要原則,我們不能強迫孩子放棄自己的東西,如果強制讓兒童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會讓他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被強制性地分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分享變成了交換,或者是占有。我們要幫助兒童建立這個原則并形成秩序,讓孩子真正體會分享的樂趣,從而把分享變成一種快樂和良好的品質。
兒童還向往神通廣大,什么孫悟空、奧特曼等,收集有關的書籍、畫冊,反復看相關電視劇,想像神,編織神的神話,希望神在現實中出現,期待自己就是神,當兒童不能把自己和故事分開時,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那個神。這是兒童正處在身份確定的敏感期,他會選擇一個偶像并時時模仿,兒童通過吸收偶像的人格特點,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最終形成自我,等這個敏感期過了,你再這樣叫他,他可能還不高興,會說:“我就是我。”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度過人類的童話期,幫他走向成人。
我們是否記得,有一個階段,你說什么孩子就會重復你的話,樂此不疲,還對你做鬼臉,這是兒童日常語言建設的敏感期,兒童會模仿口語、練習口語、感覺語言的音韻,不斷重復使用語言,在使用中把語言內化。這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成人要說文明的、規范的、準確的、富有美感的口語。
2歲半——3歲,兒童開始將自己的認知感覺同語言配對;自我意識產生——私有意識產生,明確指明“這是我的。”;開始認識人與物,物與物,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階段,一些滯后的敏感期就會出現:攀爬樓梯的敏感期;口的敏感期;執拗期等,這時孩子需要我們全心全意去陪伴,同時我們還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然而和諧的環境,一個有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我們一度認為,孩子上幼兒園哭幾個月是正常的,孩子為不去幼兒園用盡手段,聲嘶力竭地哭、苦苦哀求,這都沒有引起我們家長的思考,這是最嚴峻的問題——家長認為兒童的哭泣是無價值的,殊不知一次又一次,當兒童在絕望中被留下時,他內心深處就只有恐懼、無助、不安,后續心理有可能出現問題。
還有,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不聽話就送你上幼兒園。”在這種暗示下,幼兒園在孩子心目中成了一個可怕的去處,孩子自然不想去幼兒園了;家庭成員之間意見不和或產生矛盾,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爭論,不然會使孩子處在不安和焦慮中,承受來自好幾個方面的拉力,這無疑對孩子成長不利。
我們還認為,獨立性是培養出來的,更有人認為,把孩子在很小年齡全托出去是培養獨立的一種方法,實際上人從出生那天起就開始走向了獨立,嬰兒脫離母體就意味著他不再依賴媽媽的身體而存活。6個月時,嬰兒的胃里開始產生消化食物地酶,在獨立之路上嬰兒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他不再依賴母乳而生存。1歲時,嬰兒開始獨立行走。2歲時,嬰兒開始對他人說“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和他人區分開來,這個“不”是人生中第一個獨立宣言。3歲~6歲期間,兒童逐漸形成了一個真實的、區別于他人的內在秩序,在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獨立的基礎。
3歲~4歲:秩序敏感期后,兒童形成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喜歡把物體壘高,然后推倒,再重壘,以此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開始對色彩產生感覺和認識,并開始在生活中找尋不同的顏色;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并重復或模仿他人地話;追求完美——從審美發展到了對事物完美的追求;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開始強烈感覺占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開始羅輯思維。
每個兒童都要經歷異性朋友的敏感期,就好像童年在為未來的成人做準備。如果孩子能順利度過這個敏感期,到了小學、中學階段,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就會理性、客觀、包容。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等孩子青春期到來時,因為生理的原因再去面對這個問題,他們的心智可能已經變得有點混亂了。對兒童來說,異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純心理和精神性的。她使兒童變得向上、助人、自愛、自覺,使兒童的心理意識和社會意識“上個臺階”。
如果我們滿足兒童敏感期的需求,兒童就會表現出:天才的創作智慧;無與倫比的熱情、興趣和意志力;迅速發展的認知能力和技能;得到滿足之后人格狀態的寧靜、和諧和順從;建構巨大的潛力。
癡迷,熱忱的狀態,使兒童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兒童深入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最終改造和創造事物。它又能凈化兒童地心靈,讓兒童發現非凡的美。當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時,他會既認真,又負責,又徹底,他的舉動真的會讓我們心醉。
在情感的體驗上,兒童比成人更敏感、更細膩,當兒童3、4歲時,對于和父母尤其是母親分離時,會焦慮,會不安,到了5歲左右,兒童有了情感的理解力,如果父母不來幼兒園接他,他會認為這是一個愛他或不愛他的問題,會把事放在心里,這一放就有了心事。
4歲~5歲,人際關系敏感期度過后才真正展開,最早要和父母結婚,之后會“愛上”一個伙伴;開始詢問自己從何處來?不僅開始表達情感,而且關注別人是否愛他;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事物開始,到尋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開始相互依戀;開始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要求,尤其女孩會對自己的衣著和服飾產生濃厚興趣。我們要給到孩子愛和自由,讓他在愛和自由中,體驗所有甜蜜和快樂的感覺。
大多數兒童到四歲時,都會出現音樂的敏感期,如果在音樂敏感期到來時,順其自然地發掘孩子的音樂天賦,他們可能不用家長逼,自己就會去練;即使他們后來沒有學什么樂器,但如果具備了良好的樂感和鑒賞力,比起那些把拉琴當成拉大鋸的痛苦的孩子,他們對音樂的感覺也要好很多。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好多,這需要我們去發現,去了解。
5歲~6歲:選擇伙伴的傾向性非常明顯;對符號、書寫文字符號產生興趣;對數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產生興趣;開始積極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權利,喜歡遵守和共同建立規則,形成合作意識;開始熱烈地吸收一切來自自然界的知識。
6歲以上:會對理財感興趣,還會深入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會通過實驗發現事物的秘密,認識客觀事物。這時我們成人不隨意打擾孩子就最好,當需要成人幫助時,他們會跟大人說的。
敏感期到來時,兒童都是不分時間、地點的,他會一直去做他感興趣的事,其它對他來說都不存在,孩子需要的只是我們的保護,而不是用我們舊有的所謂經驗和想法去破壞。
蒙臺梭利說,是兒童教我們愛和怎樣去愛,是孩子把天使之光帶到人間,但只有內心有愛的人,才會收到啟導。
細細想來,我們有多少人了解兒童,知道兒童心里的秘密。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發展軌道,如果我們用自己的成長經驗和一些自認為正確的想法干涉孩子的生活,給孩子設計未來,這對孩子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另外,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孩子是在犯錯誤和改正錯誤中成長的。讓知識和現實緊密結合,知識就是現實,現實就是知識。讓孩子因他自身的發展而充滿創造性。
喚醒孩子內在的東西,孩子就會騰飛。愛孩子就讓孩子快樂,孩子快樂了就會正常成長;愛孩子,就給孩子真正的愛、無條件的愛,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