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清華培訓班,有幸聆聽到知名老師袁教授的精彩授課,其中有一觀點讓我很受啟發,那就是中國人的消費再不斷的升級。
展開這個話題之前,突然想起來有三部電視劇,或者叫做“中國式”三部曲,雖然我并沒有劇劇集集觀看,卻從每部劇本的簡介中能夠窺探一二。
首先《中國式關系》講述了一個年過四十、正春風得意的體制內官員,也就是劇中男一號人物,在因緣際會之下離開官場,從零開始經歷職場打拼重新找回自我的幽默故事。劇中男女主角在共歷患難的過程中,由水火不容、斗爭與合作走到了真正心靈的相通與情感的默契,共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與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第二步劇《中國式相親》故事講述了,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早日找到自己的歸宿。每一個奮斗的年輕人,都懷揣著希望和夢想去尋找自己真正的愛情。劇中酷愛攝影的蘇格與潛水教練方華合開了一間水下攝影工作室,在經營過程中,他們結識了性格開朗的導游安琪。三人積極陽光,樂觀向上的生活,和各自家庭的矛盾,以及經歷的情感的煩惱……然而,這些正直適婚年齡的三個年輕人,在遭遇種種家里為他們安排的相親,經歷了事業上失敗與成功的洗禮后,終于找到了各自的幸福。
第三部《中國式離婚》一部社會倫理片,講述的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婚姻問題。一個當代中國普通家庭的離婚故事白描,一次中國人婚姻的深度探訪。劇中一大亮點,就是與男女主角的尷尬婚姻作為對比,另外描寫了一位離了婚的單身母親,這位堅強的女性自己帶著女兒樂觀、積極的生活,她的存在證明,無論何種生活方式,單身或婚姻,都可能美好,也可能不美好,其關鍵在于個人的努力和把握。
言歸正卷,說說中國式消費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是怎樣實現不斷升級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三次消費升級,推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消費結構的演變帶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1)第一次消費結構升級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糧食消費下降、輕工產品消費上升。這一轉變對我國輕工、紡織產品的生產產生了強烈的拉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并帶動了第一輪經濟增長。
(2)第二次消費結構升級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這一階段的前期,“老三件”(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和“新三件” (冰箱、彩電、洗衣機)分別是溫飽和小康時期的標志性消費品,作為一種時尚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后期階段的消費特點是:家用電器消費快速增加,耐用消費品向高檔化方向發展,大屏幕高清晰度彩電、大容量冰箱、空調器、微波爐、影碟機、攝像機成為城鎮居民的消費熱點,普及率進一步提高。這一轉變對電子、鋼鐵、機械制造業等行業產生了強大的驅動力,帶動了第二輪經濟增長。
(3)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轉型正驅動著相關產業的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增長最快的是健康、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費,尤其是與IT 產業、汽車產業以及房地產業相聯系的消費增長最為迅速。
舉個例子,從訂親禮物的升級可以看到,從去年七十年代開始至今,每膈十年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新時代的開始。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男女訂親到結婚,需要南方準備三轉,即手表、縫紉機、自行車。
到了八十年代,升級為三電,即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
時光回到九十年代,又升級成為三金,即要有金耳環、金項鏈、金手鐲。
來到新世紀,再次升級為三子,即要有房子、車子和票子。
過去的中國式消費,有兩個極端,要么低價,或者奢侈,低價是在感官上要舒服,奢侈追求的是要有面子。
愛奢侈者,以大為美以貴為榮,迷信所謂的一線名牌。
貪低價者,迷戀折扣山寨,偏愛剁手,最愛物美價廉這一說法。
網上曾經流傳有一個說法:剛開始用淘寶是為了省錢,后來發現卻花得更多。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團購,折扣等。就好比很多人最初辦理信用卡,出發點是為了理財與省錢,沒想到最終信用卡卻成了助紂為虐的幫兇,讓你從月光族到透支族。
你若打開自己家的衣柜看看,你將會發現,奢侈導致浪費,低價帶來低質,奢侈浪費造成敗家子,低價低質帶來的更是低生活。
打個比方:你所熱愛的快時尚其實是衣柜里許久都穿不了一次。瘋狂剁手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很好的給賣家作了宣傳。團購低價有時候帶來的是被綁架的購物團。
最近幾年,瘋狂出現在各大寫字樓電梯里面的媒體廣告,有一款團購APP,打著“物美價廉”的幌子,卻沒有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甚至更糟糕。
反觀中國過去幾十年發展,從“苦行者社會到消費者社會”,是從“生活必需品到生活消耗品”的轉換。
國家從“抑制消費”到“引導合理消費”到現在的“刺激消費”。總結起來,也就這么一句話。中國人不是沒錢,只是缺品質上佳的好貨。
在消費這件事上,絕大部分人喜歡隨波逐流,用自己的錢包富裕普通大眾都支持的商家,甚至是盲目的消費。
這就是過去的中國式消費。
未來的消費,更主要是精神層面上要舒服,所以未來花錢買的不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服務,一種體驗,一種安全和一種享受。
包括消費主體也已經從過去的六零后七零后,演繹成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這個消費主力軍最看重的不再是名牌,而是品牌;在乎的不再是價格,而是價值;想要的不再是肉體感受,而是精神享受。
祝大家未來消費趨于理性,消費帶來快樂,消費營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