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傻逼的甲方》,光看到這個標題,我就噗嗤笑出了聲!隨后兩天我的朋友圈毫無懸念地被這篇文章刷屏了!
第一次聽到“甲方乙方”這個說法是剛上班的第二年,一位前輩跟我說,他不想繼續待在報社了,想去“乙方”公司鍛煉鍛煉。當時我非常疑惑:“乙方公司是什么公司?”她說:“就是公關公司、廣告公司、咨詢公司這類靠出賣服務給甲方從而獲得收益的公司。簡單來說,就是出來賣的!”“噢,這么牛逼……。”那個時候的我,還處于嚴重的“專業崇拜”階段,在我的概念里,所有靠腦力、靠專業取勝的公司或個人絕對比靠資源、靠人脈的那類群體要高大上!
然而,不久后的第二年,因為工作內容調整,我所在部門的領導成為了報社旗下某公關公司的負責人,而我也陰差陽錯地成為了他的秘書,負責公關公司的許多外部聯絡和內部溝通工作。其實這家所謂的公關公司的盈利模式也就是利用報社資源承包一些政府的招商活動,然后外包給一些更小型的廣告策劃公司或公關公司,賺取差價和服務費。而這樣的一個角色,讓我常常在甲方和乙方之間來回切換。面對政府單位,我是乙方。但面對那些更小型的公關服務公司,我又搖身一變成了甲方。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不長,總共不到一年的時間,但徹底顛覆了我對于“甲方”和“乙方”這兩個概念原有的理解。
作為乙方,我曾經冒著大雨去機場接機為了不讓客戶淋雨把自己淋成個落湯雞,卻因為交通堵塞導致客戶遲到了10分鐘,未能準時抵達酒店,被他們無理地集體吐槽甚至被投訴到領導那。作為甲方,我也曾因為一封500字的邀請函在領導的各種要求下讓乙方修改了十多次后以“領導不滿意”為理由粗暴地扣掉了乙方的一部分服務費。我狠狠地吐槽過所謂的“甲方”,也成為過別人心目中可恨的“甲方”,可當我冷靜下來仔細思考,我發現其實“甲方”和“乙方”之間矛盾的根源,除了對工作專業度的標準不一致以外,更多的是來自于雙方在心理上對這兩個角色的對立性假設。
如果甲方總是帶著“審視”和“挑刺”而不是“信任”和“理解”的態度參與合作,乙方便很容易用“應付”和“敷衍”的消極態度來應對,專業根本無從談起。比如:大部分的甲方都有這樣的心理假設:“我是給錢的!你如果干得不好我可以換別家!”這話從道理上來說并沒有錯誤,但這種心理容易衍生出高傲、囂張、不可一世的態度,從而導致乙方為了回避矛盾、拿下訂單,采取“表面應付、背地罵娘”的消極心態。
同樣,如果乙方一開始就沒有拿出專業的態度來對待工作,而是以“忽悠”和“交差”的態度敷衍了事,那么甲方勢必會用最強硬的手段來行使它的權力。比如:有些時候乙方自視專業,在態度上并不尊重甲方的意見,在工作中偷工減料,并倚仗“專業背景”忽悠客戶,這樣的事情一旦被甲方知曉,必然會帶來強烈的反擊,導致合作不歡而散。
這樣的惡性循環像極了生活中那本家家最難念的經——“婆媳關系”。
雖說不好的婆媳關系各有各的不好,但大多相處不好的婆媳關系都存在以下兩個共同點:
一、雙方在主觀上不夠真誠,沒有從心底里接納對方;二、雙方在成為一家人之前,對各自在這個家庭里應該扮演的角色和對各自角色的分工并沒有達成一致。
這種不和諧需要溝通和磨合,但前提是,你得發自內心的去正視這段關系以及它衍生出來的各種矛盾。因為成長環境不同,人生閱歷不同,立場不同,性格不同,會導致大家在觀點和觀念上的不同,但不要忘記,雙方一旦選擇牽手,目標就是相同的——把這個家經營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大家必須緊密合作,放下芥蒂去接納。
人們都說商人重利。但何為真正的利?只此一次再無下次的合作不是利!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沒有完成既定目標的合作不是利!只有雙方都能在其中有所得有所獲,達成目標實現共贏那才是大“利”。而過程中的那些小小的不愉快、小退讓和小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人生很長,在這長長的一生當中,相信我們每個人都逃避不了在甲方和乙方的角色之間來回切換,就像每一個女生都會成為某某的兒媳婦,但隨著歲月的變遷,也都有機會成為別人的婆婆或者丈母娘。一切關系的本質都是合作,在這一場場大大小小的合作中,希望你我都能實現共贏,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