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朋友圈說,每當遇到不順、挫折、不如意時,都會重讀村上春樹的《關于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我讀的是港臺繁體字版,大陸的簡體字版名為《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
雖說低潮期總會讀這本書,但我卻從未把它當做一本勵志書籍。有時,平淡地道出人生的真相要比所謂用力地吶喊加油更讓人受用,這本書,之于我,便是如此。
雖然這次是重讀,卻絲毫沒有怠慢。甚至比前幾次讀得還要認真。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下去,遇到有感動、受啟發的段落還要出聲讀上幾遍。合上最后一頁時,竟陷入到一種暗暗的憂郁,好像跟久別重逢,又不得不再次面臨離別的友人揮手再見一樣。不知道其他讀書愛好者是怎樣的?對我而言,一本好書(當然是以自己的標準)帶給我的常常是痛苦多過快樂。文字構成的故事(虛構或真實)讓我進入沉思的狀態,在那里,我或者體會人性的深不可測,或者被別人的人生感動不已,又或者面對像村上春樹所說的“毒素”,無力招架。絕大多數時候,這些并不讓人快樂,但我卻數年來上癮似的,一再讓自己沉浸在這痛苦之中,久而久之,竟還有些享受的感覺。如果一段時間沒有一本書刺激我的神經,我反而覺得全身不自在了。我想,正常人大抵不會如此。
上面那句話是我跟村上春樹學的。他在敘述自己跑全程馬拉松、超級馬拉松(100公里)和參加鐵人三項賽時就是這樣說的:正常人大抵不會如此。賽前有計劃的每天堅持練習(至少每天跑10公里),賽中艱難應付出人意料的種種情況(肌肉痙攣、膝蓋疼痛、海游時呼吸忽然亂掉),仍跑不出自己預期的成績,仍需要忍受中途棄權的屈辱,仍抱憾期待下一季比賽。這些的確都不是正常人喜歡的生活元素。人類有天生的趨利避害傾向。一次又一次做出讓肌肉和呼吸挑戰極限的自虐行為,且還能從這種行為中獲得類似于樂趣和喜悅的情感,無疑只有少數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滋味。
有些人把堅持跑馬拉松,或者堅持讀書當做意志力強的表現。在辛苦工作一天之后(或者之前)穿上跑鞋,無論戶外溫度如何,都只管向前跑著。每天無論手機上有多少精彩的內容,都老學究般的捧起一本書默默讀著。這在當今紛擾和誘惑都讓人眼花繚亂的社會,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其實,也沒有那么難以做到。關鍵在于這件事是否符合一個人的性格,以及這個人是否真的喜歡做這件事。如果沒有從心底真正喜歡這件事,也許能憑借著血氣和意志做一段時間,但無論如何最終也是堅持不下去的。
就像我,曾經一度說服自己每兩周要拿出半天逛逛商場。一來提高自己著裝的品味(我的著裝實在令人擔憂),二來能約上喜歡逛商場的朋友,也算滿足社交的需求。但逛了兩三次,就實覺乏味。一面在商場里游魂一般地走著,一面在心里琢磨著有這樣的時間不如讀讀書、聽聽音樂。想必跟這樣的我一起逛商場,朋友也倍感無趣,幾次之后,再也沒有人約我逛街了。而我,雖然再沒有為逛商場浪費時間的事傷過腦筋,但著裝依然差勁至今。
以前的我,很熱心勸人讀書,甚至為此組織了書友會。但后來,我漸漸發現,讀書和其他事一樣,喜歡的人不用我安利,也能孜孜不倦地讀下去。而不喜歡的人,無論我怎么費口舌,都不會堅持。畢竟,引起他們興趣的事物不在書中。就像村上春樹說的:“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么也長久不了?!钡@中間,也有些許例外。有的人看到我朋友圈的讀書記錄,會買來書籍,認真地讀起來。一本、兩本,慢慢地也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這時候,他們會告訴我,并且謝謝我傳遞了某種類似榜樣的力量。我自然為這些人感到高興。世界上多一個讀書的人,就可能會多一個堅守美好并試著與不美好對抗的思考者。但總的來說,我相信,他們之所以踏上閱讀之路,關鍵還是內心有之前不被覺察的暗力,或者有想要改變的隱隱意識。內因才是一切的根源。
別人自有價值觀和與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與之相配的活法,這就是本次重讀村上春樹這本書最大的感悟。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