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另一個題目會更貼切”江湖與廟堂的碰撞——從白玉堂與顏查散的友誼看三五中的社會期望“。
小時看《西游記》時有個段子總會讓自己笑個不停。
孫悟空降妖需要向觀音借寶瓶,觀音自然是不拒絕的,但她卻說你這潑猴,瞧我這凈瓶是個寶貝,龍女生的又美,若是偷了我的寶貝,拐了我的龍女可如何是好?你需要留下一樣東西作當。
猴子的回答更賴皮,那意思是,您瞧您說的,老孫的人品哪就那么壞了?要真是作當的話,老孫上下就一條虎皮圍裙,也入不了您的眼。一根棍子還要防身用,不方便作當。唯一值錢的就是個金箍,還被您念了個咒拿不下來,要不您給念個松箍咒,老孫就拿這個金箍為當了,您意下如何?
記憶里這段原文更好笑。
小時候并不懂太多,只覺得猴哥真大膽,對著觀音菩薩也敢大放厥詞,還說的有理有據,當真是聰明過人又有能耐。還覺得觀音菩薩不愧是菩薩,度量大心眼好,被人搶白了也不生氣,比好多自以為是的大人好多了。
那時只是小蘿莉的直覺心理,后來看到一篇文,忘記了是哪位文學家的點評,只記得在提到這一段時作者認為,這是吳承恩理想中的上下級關系。輕松、融洽,彼此信任,可以開開玩笑卻分得清輕重,彼此配合誰也不會真的壞事。
重讀顏白的故事時,赫然發現于他們兩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顏白與包展是書中兩對引人注目的結拜兄弟,但對這兩對兄弟的關系解讀卻大大不同,且由來已久。有說包展關系虛偽,不似顏白真誠的;也有說白玉堂不懂分寸不知進退,只懂抖官威的;有說嚴查散是真正尊重兄弟,不以身份壓人,茍富貴不相忘的;還有說展昭隱忍識時務的……各種各樣林林總總。
無意對這些做過多解讀,我只覺得或許這也是石老在書中的一種寄托,讓濟世救民的大俠可以在廟堂有一席之地,這其實是當時社會下層的人對上層的一種期盼。大俠相對于廟堂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是一種對社會不公的宣泄,更是一種對公正的渴望。但那句”俠以武犯禁“一棒子就把可能對他們施以援手的人都打到了反派的行列,廟堂可以用他們,卻依舊把他們當作”匪類“。
其實歸根到底,往好里做這些人是行俠仗義的大俠,往壞里做就是地痞流氓,且往往地痞流氓比大俠要多得多,但俠客依舊是民眾心中所向。或許因為人人心中都有那么一點想要濟世救民的沖動,或許因為人人心中都有對公正的渴求和不公的控訴,但真正敢做的人卻寥寥無幾,這樣敢于出手,敢于擔當的人便是大俠,是不滅的俠義精神。
當政者或許忘記了這種精神的可貴,可民眾從不曾忘卻。在他們心中必然有希望兩者可以相互融合,真正實現道義公正兼顧的統=治吧。所以顏白這樣關系的上下級或許正是石老的一種意愿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