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假期,全家出游,爸媽、外甥女和寶貝。5座車,我讓老媽坐在了副駕駛。我和老爸帶著兩個孩子坐在后面。去之前我和老公選好了一個人比較少的,但從未去過的公園,導航開啟,出發。一路上,老公不停的問后座的我:老婆,下一個路口轉彎嗎?老婆,高架橋我是不是需要盤一圈?老婆,你看我們還有幾公里了?“或許因為爸媽在,自己一直不停的問坐在后座的我,覺得很不好意思,他打趣說:你看,我現在都離不開你了,離開你我都知道怎么開車?”外甥女說:誒呀,又是一盆狗糧...。
?????每個人的婚姻觀都不一樣,可是我喜歡這種狀態:互相依賴、習慣。?
??????? 結婚快8年了,兩地分居6年。這6年,練就了我倆生存的一身本事。他一個人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衣食住行完全不需要我操心。而我,從偽單身升級到偽單身媽媽,生活磨礪的我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修馬桶?修電器?買米買面扛上樓?都是小case。2014年我們終于結束兩地分居,在一起生活。我才發現。我們都太過獨立了。他的衣服、物品放在哪,怎么放他自己決定。出去逛街買衣服,他也不需要我的意見,有時候他缺衣服了,一個人去就買回來了。他得口頭禪是“你不用管我”。雖無惡意,但作為夫妻,我卻覺得很扎耳。而我,也不需要他在我的生活中干預太多,東西壞了,我自己能修;孩子病了,我自己能帶;缺米缺油了,我自己去超市就都提溜回來了....我們像兩個平行的人,依然還是各自生活。可慢慢地,我們爭吵開始增多。他問我“你把我的衣服放在哪里了?”我說“整理好了,把咱們秋天的衣服都放在一起了”。“他略有不滿的說”我自己的東西我自己放,我知道怎么整理,你放了我就找不到了,以后你不用整理我的“。我說工作中的不如意,他說都要靠自己,然后給我講了一堆我都明白的道理。其實我懂得那些道理,但我現在需要安慰。我心涼涼的,如果我們都不需要彼此,那我們為什么要一起生活呢?生活是通過一些瑣事把兩個陌生的人聯系在一起。是獨立人格之外的一種簡單的依賴,讓我們彼此知道,我需要你,我習慣有你。他問我,襪子在哪。我說在衣柜下面第二個格子?他問我,我買哪件?我說顏色深的適合你。這是我理解的婚姻,我理解的生活。
????? 兩地分居的時候,我看到別人家陽臺掛著正在晾曬的男男女女的衣服,我都很羨慕。我們家的陽臺,只有我和寶寶的衣服,孤單且凄涼。可我沒想到,當我們真正在一起,生活卻向我展現了它的另一面:悲壯、無奈、吵鬧。經過了將近一年的磨合,我們終于大吵一架。我最后告訴他:如果我們都不需要彼此,就沒有必要一起生活。彼時,我對婚姻心如死灰,我終于知道婚姻的失敗和無奈了,就如啃著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可惜,也是源于不能給寶寶一個完整的家。別人的婚姻婚后一年是磨合,我們,結婚5年,才開始磨合。后來他去美國訪學一年,這一年,似乎我們都平靜了下來。他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我的想法,我的感受。在我氣急敗壞的時候,他終于嘗試去安慰我,而不是講道理;在很多事情上,他開始詢問我的意見;我終于可以給他買衣服,整理衣服;而我在受寵若驚后也逐漸收斂自己的棱角,我們終于可以談談彼此的工作,彼此的感受,我們終于開始體會到了婚姻中的幸福的那一面。
?????? 我對生活、對婚姻只是簡單的思考:在獨立人格之外的互相理解,信任、支持、依賴以及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