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123,4-9-4,公孫丑章句9-4》

《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123,4-9-4,公孫丑章句9-4》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庚子日,十月十五,2016年11月14日星期一。今日下元節。

對于今年過太歲的中國人來說,今天是到城隍廟謝恩還愿的日子。孔子說,祭神如神在。參加這樣的祭祀儀式,可讓人心生敬畏,而敬畏,是今人的稀缺品質。

三年前,雖已跟隨師父學問思辨,勤習靜坐,但是惡習深重,雖有是心,難以遽成,一時輕浮難去。怎么辦呢?我到陵園憑吊瞻養偉人,借其肅穆之氣,約束身心,濾去輕浮,培植莊敬。效果很好。

這之后的學習踐履,離不開敬畏二字的挾持之功,此不贅述。

【"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已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于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

一.季孫是明白人,子叔疑是拖泥帶水的小聰明。都是能人,高下不同。

子叔疑的名字真有趣,終其一生未能脫了這個疑字,名如其人啊!子貢說,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通過孑叔疑這一件事可知,他的學問沒到家,他的修身半吊子。對后學者而言,這就是反面典型,借以警示自己,為學務達。一定要使學力到達那知類通達、強力不反的境地不可,沒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則所謂的學習也是假模假樣,其實也是玩物喪志。最終變成子叔疑這樣的半吊子,有誰愿意?

季孫和子叔疑,都是戰國以前的人。具體考證的事,就此略過不談。

二.孟子引用季孫的話答陳臻說,如果我辭了自己的卿位,又留下來教子弟,那跟子叔疑有什么區別呢?季孫曾經說:"子叔疑的為人,怪啊!自己當官時,人主不用,那就奉身而退就好了,卻又安排自己的兒子、兄弟去任國卿,代他秉政,他這么做,不過是志在富貴而已。世上道理當然,人情固然,哪個人不想升官發財既富又貴呢?但一得一失,自有義命,怎么好盡取呢!他自己搞不成,就希望通過子弟搞定,這么做是盯住富貴,展轉營謀,不肯割舍,就好像登上岡壟高處,左顧右望,一心專于取利一樣,要把升官發財私下壟斷起來。"孟子的意思是,如果我的道,在齊王這兒走不通,行有不得,那就該用行舍藏。道既不行,如果再接受萬鐘?養,那么,跟這位子叔疑有什么區別呢?

二.患得患失于富貴,就連鄉下沒讀過書的忠信之人,也都知道拒斥不為,更何況讀書人?如果這事兒沒想明白,書是白讀了。

曾國藩的書齋,名為"求闕齋",其意是說,月滿則始虧,人滿則始墮,人的一生最好的狀態是匱乏。匱乏使人保持精進,最終令人生圓滿。這是很高的學問修養和人生歷煉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我輩豈能忽略它呢?與此相關的思想,他還總結了一條:功名富貴是偶然之事,不是人人必得;學問修養是必修之功,應當刻刻持身。

惟有正心誠意了,修身有點進展了,就開始有能力對功名富貴保持恰當的距離,開始有能力對功名富貴作出理性的思考,不糾結不糾纏,真自由真自在。孟子的超凡入圣,不是天生如此,但他的超凡入圣的思想言行,后學者當細細玩索。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