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詩不成唐,無唐不成詩
在中國文學的圣殿里,站著兩排神祇,一邊是唐朝詩人,另一邊其他朝代的詩人擠在一起。
離開詩人,唐朝平淡無奇;因為唐詩,唐朝無與倫比。
-《無詩不成唐》
(三)張若虛春江上賞月、李俠客勸大盜洗手
《春江花月夜》,最早收錄于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稑犯娂窞槿耸熘?,從小就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其中收錄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比如木蘭辭,比如孔雀東南飛。
張若虛憑一首《春江花月夜》,足以笑傲唐朝。其中幾乎句句經典,隨便摘兩句,“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都是上上之作。
可是這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神來之作,卻在各種唐詩選集中無甚蹤影,連唐詩三百首都未收錄。這是為何呢? 很有可能跟這首詩的體裁有關。我們知道,初唐格律詩一出就奠定了其在文壇的地位后面幾百年,幾乎是格律詩一統天下,雖然李白、白居易等都寫過優秀的古體詩,但總的來說還是五言七言更膾炙人口一些。
另一個原因,可能跟唐朝的風氣有關。前面說過,唐朝文人的最高理想,就是考進士。進士不限年齡,可以重復考,很多人從年輕考到白發蒼蒼,考中之后往往得意之極,“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包括唐朝的皇帝,都很重視進士考試。金榜題名就是登龍門,可謂萬般皆下品惟有進士高。而張若虛就不是進士,他是揚州人,做過兗州兵曹,兗州在山東省,兵曹就是負責招募士兵的官員,也叫參軍,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也是參軍官職。張若虛有個朋友,就是上節說的人生贏家賀知章,他們都是來自江浙一帶,是“吳越才子”。他就比張若虛名聲流傳更廣,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進士出身。
當然“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是樂府舊題,非張若虛獨創。只是他從美好的江月景色,寫到了人生的短暫,不管是立意還是寫意,都是一絕。因此有人說道,春江花月夜已經涵蓋了所有和月亮有關的詩文,后來的詠月詩歌,鮮有能超過這首的范圍。就連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沒脫出。
第一節就說過,唐朝詩人有點像江湖之人,喜歡放歌縱酒,快意人生。這其中,還真有一個詩人,活出了俠客風范,他就是李頎。說是李頎在河南新鄉做官的時候,有次遇上一伙江洋大盜,城里的捕快失手讓一伙盜賊逃走,盜賊一伙一路跑出幾里地,以為逃出生天,沒想到前方小樹林里,李頎早已等候在此處,盜賊首領對李頎的頭腦和身手都大為佩服,懇求李頎放一條生路,李頎讓他們留下偷盜的珠寶,以后金盆洗手。盜賊遂留下財物退走。
李頎是四川人,李白或者蘇東坡的同鄉(李白是劍南人,蘇東坡祖籍趙郡,而李頎詳細籍貫在這兩地其中之一,不詳)。李頎跟陳子昂一樣,出生于富豪之家,小時候家財萬貫,調皮搗蛋,還被送去少林寺學武。后來不知為何家財散盡,窮的只剩一只小狗還不離不棄的跟在身邊。這之后他就發奮苦讀,后考中進士。
李頎一生寫下大量長篇,唐代總共就十幾首長詩千古流芳,其中三分之一都屬于李頎。最著名的就是《古從軍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還珠格格里面,乾隆皇帝讓小燕子背會了才準一同微服私訪的古從軍行就是這首啦。連清帝都拿來教女,可見這首詩在文壇地位。
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知為何,李頎卻沒得到相稱的名聲。我們從小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卻不知李頎為何人。李頎同學文能稱霸詩壇,武能行走江湖,即使在唐朝,也是不可多得的全能人才。不僅如此,他還性格豪放,交友甚廣,王昌齡、王維、高適都是他的好基友。李頎就做了一年新鄉尉,就辭去官職,住在洛陽“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看到李頎的生平,腦中想起的就是金庸的《俠客行》,李白也寫過一首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用來做李頎生平注腳,再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