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叫了回真兒,卻弄得自己越發(fā)糊涂了,我說的是關于狄更斯的生平。木心的《文學回憶錄》說狄更斯從沒上過學,一切都靠自修。查百度寫著狄更斯上過學,12歲時因父親負債入獄后做了童工,后來家庭經(jīng)濟好轉又復學。翻譯出版過《霧都孤兒》的榮如德沒說狄更斯念沒念過書,只是說狄更斯做童工是在他10歲的時候。好在百度也說他“沒有受過太多的正規(guī)教育,基本上靠自學”。
我不了解英國的監(jiān)獄制度是怎么回事,父親住在債務監(jiān)獄,小狄更斯白天做工,晚上會回到監(jiān)獄去住。我猜想這段時間他會接觸到許多各種各樣犯了罪的人,所以在寫他的第二部小說時,很自然地選擇了去描寫竊賊。他比任何一位作家都了解小偷的生活,從自己的認識出發(fā),他覺得在賊的群體里既有費根、賽克斯這樣的壞蛋,也有不少像南茜、恰利·貝茨等人這樣心本善良,卻在餓死與做賊中間不得不選擇了后者的人。因為一直生活在底層,狄更斯對這一階層的人物十分熟悉,因而寫出來栩栩如生,真實可信。對于貴族的生活,起碼25歲的狄更斯可能了解不多,所以到了故事的后段,看起來就讓人覺得有些假。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第二部小說,第一部《匹克威克外傳》原本是給連環(huán)畫寫的腳本,結果文比畫更受歡迎,狄更斯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出版商請他主編《本特里雜志》并在上面刊發(fā)文章,這就是連載了兩年的《奧立弗·退斯特歷險記》,我們現(xiàn)在譯作《霧都孤兒》。《匹克威克外傳》和中國的《老殘游記》相類似,寫的是匹克威克先生漫游英倫的見聞,雖是長篇小說,里面的故事相對獨立。狄更斯用了漫畫的手法,夸張幽默,符合社會底層的人們的趣味。我猜想狄更斯在寫第二部小說的時候延續(xù)了其中成功的地方,體現(xiàn)了滑稽的特色,頗有些令人解頤的段落,哪怕這些段落與主體故事聯(lián)系的并不緊密。要知道小說的目標讀者是那些粗通筆墨的人,并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思想,只求逗人一笑。小說也只能是現(xiàn)在這種大團圓的結局,因為這正是讀者所希望的。
讀狄更斯小說,如托爾斯泰所說:憂來無方,窗外下雨,坐沙發(fā),吃巧克力,讀狄更斯,心情又會好起來,和世界妥協(xié)。
(我看的是榮如德的譯本,譯本不同,人名的翻譯也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