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部勵志電影叫《恩賜妙手》,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是霍普金斯神經外科醫生本.卡森的成長故事,他勇于挑戰自我,攻克各種技術難題,組織手術團隊,最終成功雙雙分離了顱骨連體嬰兒,創世界首例,成為了全世界知名的少兒神經外科大夫。
本.卡森,2008年獲得美國平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2016年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之一,先后畢業于耶魯大學、密歇根醫學院,然后進入霍普金斯醫學院,經歷如此閃亮,那么他是天才嗎?不,他出身美國黑人家庭,父母離異,靠母親做傭人養家,上學時成績倒數第一,遭受白人同學和老師的歧視,被罵是笨豬,他很沮喪,覺得自己真的很笨,不是讀書的料。幸好他的母親一直堅定的鼓勵他說:“兒子,你一點都不笨,你一定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我不想你像其他黑人孩子一樣在工廠里做一輩子苦工!”在母親的監督和鼓勵下,他把晚上看電視的時間用來做作業和看書,培養想象力,擴大知識面,提高了成績,獲得了人生自信,之后就是他一路開掛的人生。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兩個人有彼此不同的思維模式。兒時的本.卡森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自己沒有學習的天賦,成績不好,不是學習的料,他很沮喪,開始懷疑人生。而小卡森的母親就是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她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提高學習成績,努力就能改變命運,在母親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影響下,卡森一路挑戰自我,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
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概念,來自于《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這本書用大量的調查研究向我們揭示了不同思維模式對人生的不同影響,思維模式是一個人觀察外部世界形成內化人格的分析處理系統,思維模式會影響人的信念和行動,進而影響整個人生。簡單來說,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人的才能一成不變,需要不斷證明自己的才能,一旦證明不了,很容易受挫。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相信人的才能是可以發展的,他們更關注于不斷提高自己,勇于接受挑戰,并在挑戰中成長。
在本書里用了大量的事例,向我們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在體育、商業和人際關系上導致的不同結果。
這本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是個慈祥而平靜的老太太,曾在TED發表過公開演講,呼吁大家關注思維模式的研究。她曾花十年研究思維模式的運作原理和長期影響,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教育潛能,2017年她因這本書獲得了全球最大單項教育獎“一丹獎”, 這本書暢銷亞馬遜很多年,整整影響了美國一代人,比爾.蓋茨也曾撰文稱贊該書對他的奮斗產生巨大影響。
這本書的框架很簡單,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思維模式很重要。第二部分,思維模式很有用,在體育、商業和人與人相處上發揮重大影響。第三部分,如何駕馭思維模式為我所用。
首先,思維模式是一種信念,信念會影響人的行為,進而影響人生之路。人體外部的世界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而思維模式負責采集、處理、加工信息,并將結果反饋給大腦。舉個例子來說明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在心理學上有個認知療法叫合理情緒療法,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艾麗斯,也叫ABC療法,A代表外界事件,B代表認知或信念,C代表人的情緒和行為。這種理論認為人們的所有的心理問題不是來源于外界負面事件,而是來源于對外在事件的錯誤認知。所以在心理咨詢上要改變來訪者的認識和信念,從而緩解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比如“我對別人好,別人必須對我好”,這就是絕對化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下的人肯定會出現心理問題,比如關鍵考試失敗,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個廢物,這就是以偏概全的思維模式,會陷入悲觀失望的惡性循環,久久不能自我解脫,必須借助認知矯正才能恢復正常。綜上所述,不良的信念會導致不同的心理問題,思維模式也是屬于信念或認知的一種,所以思維模式可能導致人的悲觀消極,也可能幫助人提高潛能,獲得事業成功。
固定型思維模式傳遞著悲觀的能量:不思進取,追求結果,害怕挑戰,容易受挫,推卸責任。成長型思維模式傳遞著正能量:注重提升自己,勇于接受挑戰,成長空間越來越大。為什么成長型思維的人最后更容易成功,是因為成長型思維的人在堅持不懈、迎接挑戰的時候,把失敗當學習,不斷挑戰,不斷學習,他們腦海中的神經元不斷的建立新的連接,日復一日的積累,遲早會脫穎而出,成為某一方面的翹楚,所以不同思維模式指導下的人生最終會千差萬別。
其次,思維模式如何在體育、商業和人與人相處方面發揮作用。
在體育領域,人人往往覺得冠軍是天才,他們的成功是因為有別人所沒有的天賦,這是典型的固定性思維模式,真的是這樣嗎?
科比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籃球巨星,最偉大的球員之一,有記者采訪科比問他為何如此成功,科比反問記者:“你見過洛杉磯四點的天空嗎?”意思是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每天四點前起床練習籃球,日復一日,因為他覺得四點鐘是睡覺正舒服的時候,他要克服自己的惰性,起來練球,籃球明星喬丹更是如此。
這說明,冠軍往往是成長型思維模式,不相信天賦,相信技能的提高無止境,唯有不斷的努力才能保持進步。
書中大量冠軍的事例表明,冠軍思維就是成長型思維,相信努力能提高技能,不相信天賦,不在意結果,在乎自我提高,并保持不懈的奮斗激情,把失敗當做學習的機會。
在商業領域,更需要成長型思維模式,因為商業是競爭比較殘酷的行業,更需要隨時迎接挑戰,不斷的進取。
在一個商業組織里,領導如果是一個固定型思維者,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就會成為獨裁者,患“CEO”綜合征,搞“一言堂”,排除異己,使整個組織再沒有反對的聲音,會一錯再錯,然后被市場殘酷淘汰。
一個崇尚天才的組織,必然會出現短視、愛表現個體和急功近利,因為在乎個體名聲遠大于組織利益,所以會不敢冒險或者推卸責任、欺上瞞下,讓組織承擔越來越多的風險,最后出現危機,固定型思維模式最看重天賦,最愛推卸責任。
一個有成長型思維氛圍的組織必然是一個去天才化、去中心化的組織,崇尚團隊合作,不斷跳出舒適區,挑戰新技術、新環境,不斷創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思維模式在人與人相處上,體現最明顯的就是夫妻關系。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感情觀是不愿意改變自己,希望對方崇拜自己,讓自己感到完美,一旦受挫就會失落,轉而向父母尋求寵愛和崇拜,遇到沖突還容易責備別人、推卸責任、對整個婚姻關系不滿,對傷害自己的人不能放下,希望傷害自己的人也受到傷害。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感情觀是雙方都處于進步的狀態中,看到對方缺點并幫助改正,鼓勵對方學習新事物,相信另一半可以促進自己的發展,遇到沖突能看到對方的不完美,依然認為婚姻關系良好,對傷害過自己的人會理解原諒、繼續生活。
所以,固定型思維模式下的婚姻更容易出現雙方進步的不和諧、溝通的不順暢和合作的不愉快,因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本質是不相信改變、不相信提高和進步,就想書中婚姻專家說的那樣:“大部分婚姻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認為只要相愛就不需要費力做任何事情。”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不明白,婚姻也處于不停的發展變化中,一旦雙方不能共同成長,就會出現危機。
所以應該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來經營婚姻,雙方和諧發展,共同成長。
最后,如何駕馭思維模式,讓思維模式為我們服務。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指出,大部分人都是這兩種思維模式的混合體,比如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呈現不同的思維模式,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然后我們要做出選擇,在哪些領域選擇合適的思維模式,比如我天生協調能力差,不擅長跳舞,而且也不打算成為一個舞蹈演員或老師,而且從沒有有過一丁點兒這樣的念頭,那在這個領域我就保留著我的固定型思維。比如在我看中的領域,比如寫作,我有著愛好和興趣,也有基礎,那我就用發展型思維模式來對待它,相信寫作能力可以得到培養,只要自己不斷的努力學習,不斷的嘗試寫作,不斷得到老師的指點,我的寫作水平會不斷提高,即使寫作的過程偶有失敗,我也把它當做學習,不斷的挑戰自己寫書評、聽書稿和拆書,爭取獲得簽約資格,成就自己的自媒體品牌。
綜上,這本書總體分為思維模式解析、思維模式例證和思維模式改變三部分,固定型的思維模式禁錮才能、回避挑戰,成長型思維模式釋放潛能、促進成功,有人說固定型思維模式依然過的很滋潤和幸福啊,何必非得改成成長型思維呢,關于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比如馬云和俞敏洪都曾是外語老師,如果他們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安心當一輩子老師也可能會滋潤的過一生,但是正是因為他們的成長型思維,引導他們勇于挑戰,創造了比當老師所能創造的更大的價值,提升了人生的境界,為何要浪費造物主賜予我們的能量。
讀了這本書,我掩卷反思,人和人的天賦其實差不了太多,是什么導致最后的云泥之別,其實就是欠缺一個成長型思維,失去了不斷接受挑戰、提升自我的機會,自然不會堅持不懈和百折不撓,才泯然眾人矣,從開始到現在,我欠缺的也是成長型思維,小時候不斷用成績證明自己,如果成績不好,我就很受挫,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參加工作后,不思進取,不敢冒險,不敢挑戰,一直默默平凡至今,讀過書后我要分析自己的思維模式,選好一個領域,用成長型思維去發展它,做這個領域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