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悲劇,都有美麗的開端。
魯迅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海邊的曼徹斯特》就是這么做的。男主的仁慈大哥離世,造成了男主短暫悲傷的爆發。
但悲傷和悲劇的區別,就在于悲傷是短暫的流淚,悲劇則或是長久禁閉的麻木不仁。當一段悲傷往事成為一個人生命的全部,那么這就是悲劇真正的開始。
《海邊的曼徹斯特》,以美國一個曼徹斯特海邊城市為悲傷開始的舞臺,卻以歐洲性冷淡一樣的慢調性運鏡,加上陰郁的弦樂和鋼琴的安排,為我們撕開一個人悲劇的創傷。
影片的前半段,凝視著男主行尸走肉般的現狀,從中洞穿了他不慎用火,導致骨肉分離的悲往歲月,連帶了婚姻的粉碎。
悲劇發生時,男主有想過在警察局做個自我了斷,雖被攔下,但過后男主并沒有再次選擇了結自己,而是選擇關閉了內心所有的門窗,自虐般把自己鎖在悲傷的深海里。
在他的字典里,格式化了所謂的幸福,未來,經營人生等字句,展開一段與悲傷之神共生的關系。
悲劇無外乎兩種,出自他人之手扔出的悲劇果實,亦或是自己埋下的悲劇種子,顯然男主承認的是后者。
男主選擇居住在半地下室的小空間,從而不想面對陽光,不想面對地面上正常的生活。
偶爾在悲傷深海里透不過氣的他,偶爾會浮出水面,深呼吸幾口,也就是影片中展現的,男主把自己的悲傷,轉換成暴力的發泄,毫無緣由的和別人干架。
而他這么做,為的是別人最好能把他打得頭破血流,用這樣的方式懲罰自己,之后再把自己沉入暗無天日的永夜。以痛為肌膚之食,以封閉和麻木為自我贖罪。
大聰特別喜歡影片的插敘剪輯手法,來展現男主過往部分,像是男主的回憶,也很形象的告訴觀眾,在男主的內心,時不時能想起那段悲傷的源頭。
男主大喜大悲的性格,通過剪輯傳遞,能讓觀眾看到男主內心轉折的弧度,是如何從一個略帶痞氣的美國工人中產階級典型,變成了一個負能量黑化的“喪尸”。
《海邊的曼徹斯特》看到的不是同情,我們留下的眼淚不是同情之淚,而是共勉,共勉悲傷無處痛擊。
影片的后半段,侄子入侵式的加入他的生活,以及前妻試圖融化他們過往的傷疤,成為了男主之后心路歷程的兩盞微弱的燈塔,這也是影片后半段所要說的故事。
叔侄之間的相處,年齡之間的代溝,監護權的責任,以及觀念之間的拔河,每一個層面,都在讓男主重拾為人父的信心,哪怕這個信心男主從來沒有打算過拾起過。
而前妻和男主之間不期而遇的對話,成為了全片悲傷的爆發點,以其說男主不是沒有原諒前妻,不如說男主只是沒有原諒自己。這個悲劇的發生,不是一中有二,而是一分為二,從此兩人在悲傷的兩條路上,只會越走越遠。
這個結局男主清楚,他前妻也明白。前妻想把男主從悲傷的死亡漩渦中拉出,卻不知道如何安放和安葬他們曾經共同埋下的悲劇之種。
而男主知道,找不到安葬悲傷的墳墓,就意味著你我都走不出這個悲傷漩渦,放不下,就只能懷抱著。
但值得欣慰的是,起碼男主通過影片后半段的這些事情后,麻痹自己的麻醉劑,正在慢慢的被他人稀釋,然而內心的悲劇內核,從來沒有得到冷卻。
感知悲傷和沉淀悲傷很容易,如何面對悲傷,甚至重新站立起來面對未來,卻比悲傷本身更艱難。這正是影片后半段所要討論的議題。
男主在影片的最后,悲劇的種子有沒有入土為安,感性看待的話當然有,但理性之處,或許男主的悲劇造成的悲傷,不需要拯救,不需要救贖,不需要度過,更不需要治愈。
因為悲劇一直在那,雖然可以看到男主將來的生活,并沒有止步不前,但也算得上止步違艱。
這就是《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結尾高明的地方,影片試圖告訴人們,深沉的悲傷,不會有一劑吃了就好的藥方,而是盡量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不要試圖閉上眼睛,去看見那些曾經的傷痕。
文章前面魯迅的那句話: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其實還有后半句: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悲劇和喜劇就如同一雙面對面的鏡子,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但如果你沉溺于喜劇之中,那就是悲劇。影片中的男主,大聰覺得他是站在悲喜之間彌留,靜靜的等待,等待自己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