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蘭陵郡王
大齊國河清三年夏六月,鄴城內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古都之內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皇城之內,文武百官一齊走進皇宮大殿上朝,其中和士開赫然在列。
和士開一面向各大臣行禮稱賀,一面想自己的心事。昨日,他得知解德選偷盜他的珠寶之后,秘而不發,以宴會為名將解德選騙入自己府中逗留了一下午,暗地里派人去查抄解德選的家,然后在夜晚子時,宴會結束時分將解德選繩之于法,打入大牢。今早據侍衛回報,侍衛在解德選家中又查抄出剩下的一箱失落的珠寶,由此解德選監守自盜一事更確信無疑。
和士開心想解德選此人如此有心計,斷然留不得,今天他會偷自己的珠寶,保不準明天他就偷自己的權位,還是趁早斬草除根要緊。
眾位大臣全部走入大殿之后等待皇上到來。突然一陣清嘯傳來——“皇上駕到”,只見齊國天子高湛身著龍袍,神態威嚴地從大殿后堂走近龍椅坐下。群臣皆山呼萬歲,叩首跪拜。高湛宣布免禮平身后群臣謝恩起身。黃門太監又喊道:“今日皇上無事,眾卿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黃門侍郎和士開出班奏曰:“臣有一事,要啟奏皇上!”
高湛曰:“愛卿所奏何事啊?”
和士開道:“啟稟皇上,三日前,鄴城上空突現‘白虹貫日’之天象,此天象極其罕見,對人主極為不利,恐怕上天要降災禍于大齊啊!”
此言一出,皇帝和臺下眾臣盡皆驚恐,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
高湛言驚慌地問道:“當真有此事?”
和士開道:“回皇上,千真萬確,若皇上不信可召太史官一問。”
高湛道:“傳太史官!”太史官須臾間便上大殿,并陳述三日前確實有此天象。高湛聽聞后沉默不語。
“啟稟皇上,臣有話說。”高湛一看,乃是并州刺史段韶,便說道:“段愛卿有話請講。”
段韶說道:“白虹貫日不過是尋常的天象,與人間災禍并無關聯,請皇上不必為此事憂心!”
和士開說道:“段大人,這你就不懂了。白虹貫日,非同小可。昔日燕太子丹送荊軻于易水之時,也曾現此天象,結果咸陽宮內,圖窮匕見,秦王受驚。由此可見,此天象預示著帝王將要大難臨頭,不得不防啊!”
高湛說道:“白虹貫日之兇,朕亦有所耳聞,不知眾位愛卿可有良策助朕躲過一劫啊?”
眾臣頓時又開始議論,過了片刻,太子高緯出班道:“回父皇,兒臣有計。”高湛道:“太子請講。”
高緯道:“上天之所以現災異于我大齊,乃是大齊與鄰國大周連年交戰所致,上天見到人間民不聊生,必然歸咎于天子。兒臣認為應當速速停止干戈,裁兵冗員,與民修養生息,即日與鄰國議和修好,使我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段韶奏道:“皇上,臣以為太子所獻計策初衷雖好,但與實際情況不合。臣一直密切關注邊境動向,聽聞那周國一直在招收兵馬,訓練士卒。我朝大將軍斛律光與蘭陵王已經和周軍交手數次,那周軍的進攻一次比一次猛烈,臣預料在不久的將來周國會對大齊來一次更大規模的用兵。況且周軍又和北方的蠻族突厥聯手,那突厥人驍勇善戰,遠勝漢人。若此時我國裁減軍隊,勢必給敵國以可趁之機啊!”
瑯琊王高儼出班奏道:“段刺史所言極是,陛下難道忘了,去年突厥人大舉來犯,直逼晉陽,多虧了蘭陵王奮力抵抗,方將其擊退。敵人來勢洶洶,我國不能沒有充足的兵力來御敵啊!”
此時眾臣之中有一老臣出班,此老臣須發盡白,皇帝一看,乃是尚書令趙彥深。趙彥深道:“陛下!老臣以為,自古上天皆助有德之邦,伐無道之國。如今天現災異,說明我朝內部積弊甚多。當此之時,陛下宜當應親賢遠佞,提拔賢才,懲治貪官,并令群臣廣開言路,如此一來便可肅清我朝積弊。內政鞏固,災異方除。”
中書侍郎祖珽出班言道:“回圣上,尚書令所言雖然有道理,但天降災異主要還是因為我國連年忙于戰爭,忽略了禮法祖制,臣認為應當舉行祭天大典來彰顯圣上身為天子的敬天保民之心。”
段韶道:“祖侍郎的提議甚好,但連年征戰,國庫虧虛,大典不能過于鋪張。”
……
高湛見群臣你一言我一語,自己卻什么主意都沒有,于是看看和士開,問道:“黃門侍郎大人,你認為眾愛卿的提議如何啊?”
和士開道:“回皇上!臣認為,太子及諸位大人的提議都各有各的道理,陛下可以適當采納,但天降災異乃是天命,而諸位大臣所獻之策皆是讓陛下盡人事、聽天命,這些方法都治標不治本。扭轉天意,逆天改命之事非仙人不可為也。”
高湛一聽雙眼大亮,說道:“哦?仙人?那和愛卿可知仙人在何處?”
和士開道:“臣雖然身處廟堂之上,可亦對民間之事多有耳聞,近日以來,民間盛傳有一仙人降臨我大齊國,其精通陰陽方術,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之能,自號‘江渚仙翁’,陛下若有此仙人相助,必能消災解難、化險為夷。”
段韶言道:“陛下!仙人之說本為虛妄,況且民間百姓好以訛傳訛,不足為信。望陛下明察。”
和士開道:“段大人這你就又不懂了,‘江渚仙翁’經我查證確有此人。此仙人仙名遠播,民間家家戶戶在門前張貼他的畫像來祈求平安,此畫像我已經派人求之,此時正在我手上,不信皇上可以過目。”說著從袖子中將那《江渚仙翁圖》取出。
高湛見有仙人神像,忙命左右:“呈上來。”于是太監下階將畫像接過來呈送給皇帝,皇帝接過來展開一看,只見那畫像上的江渚翁長得仙風道骨,頗有幾分仙人的意境,心中大喜。于是對和士開說:“此仙人在何處?朕速速命人去請。”
和士開道:“回皇上。此仙人居于蘭陵郡承城西南六十里文峰山內。”
高湛聞之大笑,說道:“沒想到仙人居然近在眼前。眾位愛卿,誰能前往蘭陵,將這江渚仙翁帶來見朕,朕必定重重有賞。”
高湛此話一出,群臣盡皆低頭,緘口不言。高湛見狀,心中不快,說道:“這么簡單的一件事,難道眾位愛卿竟無一人愿意為朕分憂嗎?”
和士開道:“啟稟皇上!臣有話說。”
高湛道:“請講!”
和士開道:“自古仙人從來只幫真命天子,不幫凡夫俗子,陛下即便是派了人去請也請不回來啊!”
此時中書侍郎祖珽說道:“和大人,你此話何意啊?那江渚翁就算再有神通也不過一草民,陛下貴為九五之尊,若屈身前往,傳了出去,豈不盡失皇威?”
高湛道:“是啊!和大人。你平日里不是很機靈的嗎,怎么這次的提議如此不成體統啊?況且朕最近感到龍體不適,實在不愿意奔波遠行啊!”
和士開道:“回皇上,請聽臣把話說完。臣說仙人只幫助真命天子,意思并不是非要天子親自去請,但能請到仙人之人亦不能是庸常之輩。仙人臨凡,古已有之。姜太公、黃石老人俱古之仙人也。姜太公曉陰陽、斷吉兇,能移山倒海、撒豆成兵,為求賢主,垂釣于渭水之上。周文王聞其賢,派人求之,太公拒而不受。于是周文王親自求之,太公遂歸順文王,后助武王討伐商紂,創周朝八百年基業。秦末張良乃古之賢臣,黃石老人遇張良于下邳,以《太公兵法》授之,張良得此兵書后能運籌帷幄帳中,取勝千里之外,后來得遇漢高祖劉邦,助劉邦奪取天下,創漢朝四百年基業。周文王和漢高祖能奪得天下皆是因為有仙人相助。可皇上您想想看,您認為您自己的賢德能比得上那周文王嗎?”
高湛聽他一問后,默默地搖搖頭。
和士開接著說:“那皇上不能做周文王,不如就做劉邦,派一名賢臣去請仙人,定能將仙人請回來。”
高湛聽后:“朕何嘗不想找一名賢臣?可是你看看這滿朝文武,哪有人堪當此任啊?”
此時祖珽奏道:“啟稟圣上。臣以為,尋訪仙人一事非段大人不可。”
段韶聽后一怔,看了看祖珽,說道:“祖大人,你這……”
祖珽繼續說:“段大人乃本朝的開國功臣,其文能安邦定國,武能抵御外侮,乃當世之子房。其賢德,其才能,朝中上下沒人能比得上。故尋訪仙人一事,段大人再合適不過。”
高湛一聽大喜,說道:“對啊!朕怎么沒想到。段大人,此事就交由你去辦如何?”
段韶道:“回皇上!若說到政事、戰事,只要皇上您一聲令下,臣必定萬死不辭。可這神神鬼鬼的事情,并非臣所擅長啊!”
和士開說道:“啟稟圣上。臣也以為,尋仙之事并不適合段大人。”
高湛道:“和大人何出此言啊?若段大人都不適合,還有誰能擔此重任啊?”
和士開道:“能否找到仙人,其才德是一方面,其仙緣又是一方面。段刺史雖然德才兼備,但依臣觀之,段大人并無仙緣。”
高湛問道:“那什么樣的人才有仙緣啊?”
和士開道:“仙緣一事,本無定論,但仙人降臨必然有所暗示。姜太公垂釣曾經示意愿者上鉤,張良遇黃石公,黃石公曾以丟履一事試探張良。因此仙人可遇而不可求,能遇之求之的皆是有緣之人。臣認為,尋仙一事非蘭陵王莫屬。”
“蘭陵王”三字一出,滿朝文武皆驚。
高湛又問:“為何非蘭陵王莫屬?朕疑惑,還請侍郎大人明示。”
和士開道:“回圣上。臣認為,蘭陵王與這江渚仙翁有三種緣分。江渚仙翁降臨不久,鄴城突現白虹貫日之相,白虹貫日預示著兵禍連結,而蘭陵王手握重兵,此乃一緣也;自古仙人只助真命天子,而蘭陵王正是當朝皇親,其身份代表著皇族血脈,此乃二緣也;江渚仙翁降臨于蘭陵郡的文峰山之內,而蘭陵郡本身就是蘭陵王的封地,此乃三緣也。種種跡象都表明蘭陵王與此仙人有命中注定相遇的緣分,故尋仙一事,非蘭陵王莫屬!”
高湛聞之,哈哈大笑,說道:“不愧是和愛卿,果真是足智多謀。朕聽你這么一說,真是茅塞頓開。那好,就讓蘭陵王去請。”
此時段韶喊道:“皇上!此事萬萬不可!”
高湛說道:“段大人,此事有何不可?你不覺得和大人所言很有道理嗎?”
段韶道:“常言道:軍中不可一日無將。此時的蘭陵王和周軍的交戰正處在緊要關頭,若將其貿然調回,邊疆可如何鎮守啊?”
和士開道:“段大人,這你就多慮了。我大齊素來兵強馬壯,遠勝周國,況且邊境線上又不只有蘭陵王一人,還有大將軍斛律光。難道說邊境上少一個蘭陵王,我大齊將士就不堪一擊了嗎?”
此時朝中的大臣紛紛附議,都認為蘭陵王去最合適,有人說:“黃門侍郎大人言之有理,就應該派蘭陵王去!”有人說:“蘭陵王既然與仙人有緣,定不能錯失良機。”……
段韶見狀,急忙又說:“皇上!眾位大臣!邊關之事,在下比你們更清楚。如今蘭陵王和斛律光手下各率領兩萬兵馬,彼此被敵軍隔絕,故只能遙相呼應。若臨陣將蘭陵王調回,蘭陵王所率領的軍隊根本不可能轉入斛律光的麾下,到那時兩萬大軍群龍無首,必然盡數解散!”
臺下有一臣子說道:“段大人你又多慮了。那周軍縱然再厲害,不過是凡夫俗子。若蘭陵王能請到仙人相助,對付周軍還不是小菜一碟。”段韶見此人信口胡說,急忙爭辯,群臣也開始吵起來,朝堂之上頓時大亂。
高湛見眾人爭執不下,忙喊道:“夠了夠了!全都給朕住口!”朝堂頓時安靜了下來。高湛說道:“朝廷之上,你們這樣吵吵鬧鬧,成何體統啊?”群臣見皇上有點生氣了,紛紛下跪謝罪:“請皇上恕罪。”
過了半晌,高湛見大臣們都消停了下來,就說道:“都起來吧!”群臣紛紛謝恩起身。
和士開此時說道:“陛下請息怒,大臣們爭辯雖然失禮,但也都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無可厚非。臣有個主意,可調停大臣們的紛爭。”
高湛說:“請講!”
和士開道:“尋仙之事雖然非蘭陵王莫屬,但此時蘭陵王軍務纏身,暫時走不了。但皇上大可找個通曉兵法之人,接替蘭陵王的軍務,到那時既能放心地讓蘭陵王去尋仙,又能穩定邊境,何樂而不為啊?”
高湛聽聞后目光大亮,說道:“和愛卿這個提議很不錯,但蘭陵王英勇善戰,奇策百出,要何人才能替代他呢?”
和士開道:“段刺史口口聲聲說自己對邊境戰事了如指掌,而且又有多年統兵作戰的經驗,臣認為滿朝文武之中段刺史再合適不過。”
此言一出,高湛大喜,段韶沉默不語,群臣紛紛開口夸贊和士開的妙計。高湛見狀,問段韶道:“那么段刺史可有異議啊?”段韶拱手道:“臣無任何異議。”高湛說道:“既然如此,就這么定了。朕即刻擬下一道圣旨,此圣旨就由段刺史前往邊境向蘭陵王當面宣讀,讓他即刻轉交一切軍中事務,返回封地蘭陵郡為朕尋訪江渚仙翁。”
段韶跪下說道:“微臣遵旨。”
高湛道:“此時天色尚早,段刺史領到圣旨之后就立刻出發吧!”
段韶道:“皇上有命,臣萬死不辭。微臣必將圣旨親手送到蘭陵王手中。”
高湛道:“眾位愛卿,認為此事如何啊?”眾臣皆稱喊“皇上圣明”。
和士開此時心里已經樂開了花,一切事情都如他所預想的那樣發展,讓段韶去接替蘭陵王的軍務,不但能達到對付蘭陵王的目的,而且從此朝中還少了一位處處和自己作對的大臣,真乃一箭雙雕!
高湛問道:“此事已定。眾愛卿還有何事要啟奏啊?”臺下眾臣皆沉默不語。高湛見狀,說道:“既然如此,朕已經累了,就此退朝吧!”于是,黃門太監大喊——“退朝——”。群臣皆山呼萬歲,然后紛紛退下。
高湛叫住和士開道:“和愛卿切莫離開,朕還要聽你彈奏琵琶呢!待會兒隨朕回后宮。”
和士開道:“是!微臣遵旨。”然后和士開內心樂呵呵地跟著皇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