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天地化育”,“如明明德者而及于天下,則天下之人化其德而安其生矣”,這兩句話中都提到的“化”字,該如何理解呢?
先來查字典:
化:性質或形態改變,變~。分~。僵~。教(jiào )~。熔~。融~。潛移默~。~干弋為玉帛。
所謂“天地化育”,其實省略了一個對象(或者叫謂語),天地化育了誰?萬物。天地“化育”萬物,育是生養教導之意,化是“性質或形態改變”,萬物在天地中,成長著,改變著。
應該說“一直在改變”才是“成長”呢,或者說“成長”就是“一直在改變”,總之“成長”=“改變”。想想身邊熟悉的朋友們,大學畢業之后,他們的變化在那里?結婚之后,他們的變化在哪里?有多少人是把應該屬于自己的那份“變化的感覺”,寄托在孩子身上了呢?想想自己,現在的狀態已經多久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距離下一次人生的轉折(改變)還要多久呢?
咀嚼著“天地化育”這個詞,似乎嘗到了“生命力”的滋味兒,要我說,這簡直就是天地間最魅的春藥。變化的、新鮮的、有趣的、日新月異的、春華秋實的、碩果累累的、死而復生的,這些都屬于生命力。如果身邊的伴侶生機靈動,日子有滋有味的,給誰誰不要啊。怕的是一成不變,上班一天就看到這一天會重復n年,過一年就看到這樣一年一年循環到死的狀態。
“天下之人化其德”,“其”指代“明明德者”,意思是天下之人被這位明明德的人所影響了,而且天下之人被影響之后會“安其生”,“其生”是這位明明德者的生,他的生機運轉之道,他的生命力領域。換個角度,如果你被“化”了,安在別人的生里,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對應到現實生活中,比如馬云創辦的阿里巴巴集團,確實讓很多人“安其生”,在整個阿里系統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就好像圍繞著一棵大樹會有飛鳥筑巢,螞蟻攀爬,蘑菇萌發。
大學之道,講親親、新民,這兩件事都是“化”,影響身邊的事物,影響身邊的人,影響身邊的世界。是不是先做好自己才能去影響外界呢?不是的。做好自己與影響世界,并不是嚴格的先后關系,實際上在做好自己的同時,一言一行都在與事物交互,這就是在影響世界,兩件事同時發生,就好像鏡子的兩面。有趣的是,“化”的所有相關者都沒有主動去做這件事,從“自己”的角度看,“自己”只是一以貫之踐行著自己的德,言行之間所造成的外部性成就了“化”;從外界事物的角度看,更是被動的,沒有誰哭著喊著說“來影響我吧”,都是不知不覺中漸漸被影響然后發生了變化。所以,“化”這個現象確實存在,但它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更不要扛著“化”的旗號以影響別人為目標,比如好為人師,比如要讓別人按你的建議去做事等等。
(外部性:又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外差效應或外部效應、外部經濟,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
明白了“化”,回到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世界中,如果你是一棵樹,當注定庇護一方水土,一念之差就決定了你的“化”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