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隨著日益增多的領導力教練實踐和管理類咨詢和培訓,越來越發現領導和管理的區別。今日和友人閑聊,偶有所得,沒想到一寫這么多。供各位批評指正。
管理:運用人性中惡的一面
所謂管理,某種意義上是基于人性中的惡,運用的是人的fear(恐懼),比如精確地設定目標,完整地計劃,精細化地管理,綜合考量的考核。今天聽一個朋友聊到,用如今的科技甚至可以用手機軟件對人實施實時監控。
很顯然,這已經是“科學管理”時代的思路。運用人的fear,迫使當事人向外求索:他的目標是別人設定的目標、他的動機是完成任務換取生計、他的行動是為別人而不是為自己(所以但凡出現錯誤,別人應該負責,而不是自己負責)。
所以,即便使用了整套完整管理體系的管理者都有可能高呼:員工怎么就沒有主人翁精神?
既然你已經運用了fear的力量,既然你已經深信他們沒有主人翁精神,他們怎么會自己長出來?
所以,運用fear的力量很顯然是不夠的,于是就產生對于管理的更為極致的追求,現在培訓界包裝出各種所謂的“工具包”、“話術”,無非要告訴管理者,一旦學會這些“工具”和“話術”,貌似就能無敵,管理者們也熱衷于學“套路”和“工具”。
然而這種標準答案式的思路,也許像中國應試教育,讓在這個多元化發展的社會仍舊讓孩子們學會標準答案一樣。
領導:運用人性中善的一面
而另一個面,領導力更多是運用人性中善的一面,激發人的desire(渴望)。
如果說fear是由外而內地迫使人行動,那么desire會讓人由內而外地自發行動:激發了人深層次的desire,他的目標是自己的目標,他的動機是為了自己在行動,他會為自己的行動去負責任。
如果想得到印證,比如說經典的領導力著作《領導力:如何在組織中成就卓越》中提到領導力的五項原則“以身作則、共啟愿景、挑戰現狀、使眾人行、激勵人心”無不是在激發人們的desire。書中提到“領導者成為卓越領導的第一步是向內看”,找到自己的聲音和價值觀。
于我本人而言,實踐中的印證也很多。似乎開展領導力教練的一個成果,就是客戶很多會開始模仿教練開始在工作中使用教練式的提問和管理,減少指令式的管理,采用更多人性化的溝通。今天的教練中,客戶甚至認為今后自己的方向就是“成為自己團隊的教練”。
此前我曾經有過的思考,就是當這些客戶(高管)被教練深層次聆聽之后,看到自己深層次的渴望(desire),于是深藏的智慧就投出光來。就是因為如此受用,他們才會開始回到管理崗位上,開始模仿教練的手法。
畢竟人都是聰明的(教練的假設和信念之一),當他們知道有更好的方式之后,自然而然就會使用更好的方式。
一陰一陽:管理與領導的平衡
在這里并沒有貶低管理手段的目的,我目前的思考是:管理和領導兩者,應該是一陰一陽,相互平衡。
透過管理手段和方法,實現精細化管理,預防人性中的惡起作用。透過教練式的領導,激發人性中善的一面,釋放人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