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辯論題——當生活被工作填滿時要不要辭職?我覺得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當我看到這個辯題的時候,我第一時間聚焦在了三個關鍵詞上:工作,生活,辭職。工作和生活是名詞,而辭職是動詞,認知行為理論指出一切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都是由我們對刺激事件的看法所導致,與事件本身的刺激無關。生活被工作填滿是事件,而我們如何看待生活被工作填滿這件事導致了我們的行為反應——辭職。
如果要弄清楚自己的想法,那就要聚焦到這句話中的兩個關鍵詞上,工作和生活。因為這關乎于我們在心中是如何定義工作以及生活的。當現實的工作和生活與我們預想的工作和生活相符時,我們就會很滿足現狀,而不相符時,就有了沖突糾結,開始思考要不要做些什么來改變現狀。
每個人心中的滿意工作是不一樣的,有人希望工作能給他提供高額的報酬,有人希望工作能滿足他的成就感,還有人希望工作能實現他的人生價值,而且不同的人對于不同的職業價值觀有所側重。
心理學家舒伯研發的職業價值觀量表中囊括了13種職業價值觀,具體有利他主義,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獨立性,聲望地位,管理,經濟報酬,社會交往,舒適環境,安全感,人際交往,追求新意。
如果我們不清晰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就可以借助這個工具來幫助自己。從當中選出三項最核心的職業價值觀,然后給每個詞做一句話描述,最后整合成一句完整的陳述,我們就能弄清楚自己的核心職業價值觀是什么。
即使有些人選擇的詞是一模一樣的,他們對于這些詞的定義也可能不太一樣。比如人際交往,有人定義成希望能和同事和睦相處,也有人定義成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與很多社會人士接觸,打開自己的視野。
我們做完這一步,然后將自己的理想工作與現實工作作對比,當兩者完全重合時,也就是現在的工作能完全滿足我們的職業價值觀時,那這份工作對于我們來說就是非常美滿的,即使我們的生活被這樣的工作填滿,我們可能也會覺得非常的開心和滿足。
而當兩者有一些沒有重合,也就是兩者有一些核心價值觀的沖突,比方說,我們所選擇的三個職業價值觀中,只有一個相符,而其他兩個是跟我們的本性相沖突的,那我們在做這份工作時就會感覺不舒服,很痛苦,進而想要逃離,可能還等不到這樣的工作填滿我們的生活,我們就已經離職了。
再說說生活這個詞,不同的人對于生活的定義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人喜歡生活簡單單一,一生只要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就可以了,然后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把工作當成了自己的終生事業,即使給出全部的時間和精力也愿意,如果他的生活被這樣的工作填滿,他也會覺得很幸福。
而對于那些希望生活豐富多彩的人來說呢?即使她已經有了一份非常美滿的工作,如果他不滿足于生活僅僅如此,比如,他還希望有空閑時間和精力去陪家人,去充電,去玩樂等等。那當他的生活完全被這份工作填滿時,他就會感到不幸福。
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提出生命彩虹圖這個概念,我們在人生發展的各個階段所擁有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具體有子女、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六種不同的角色。而每一個角色都需要我們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涉及到了如何去管理我們的各個角色,是每個角色都顧及,平衡多個角色,還是從中選擇一些想要投入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的角色,然后合并或舍棄一些其他的角色,這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
而對于如何衡量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我們可以借助生命的八個維度來看,具體包括了職業發展,個人成長,自我實現,財務狀況,家庭溫暖,社會交往,身心健康,休閑娛樂。我們可以選擇八個維度都顧及,也可以選擇一些我們十分看重的維度,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后合并或舍棄一些其他的生命維度,這同樣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
當我們明晰了現階段想要擁有的角色以及每個角色想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并且明晰了我們想要的理想工作是什么樣的,我們希望工作占用生活多大的時間和精力比例時,如果理想與現實不匹配,我們可以進行調整,如果實在調整不過來,我們就能進行取舍,是去是留,由君決定。
所以,當生活被工作填滿時,到底辭不辭職呢?不妨先梳理一番再做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