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關(guān)于性的暴力,都是整個社會一起完成的。
終于看完了這本書,看得非常辛苦。不是說作者使用的語言晦澀難懂,而是書中所講述的故事太過真實而讓我震驚。不不不,我并不是那種以為世人皆善良的單純少女。畢竟,在信息發(fā)達的今天,網(wǎng)絡(luò)上接二連三爆出的“性侵”案件之觸目驚心遠甚于此。我所震驚的,是作者的坦誠與勇敢。作為一名女性讀者,且與作者年紀相仿,在讀此書時難免會有種不易察覺的代入感,因而我有很多次都不得不中斷閱讀,喝口水,歇口氣,甚至打一打游戲,以緩解心頭的壓抑和窒息。
此前新聞已披露,書中主人公房思琪的遭遇即是作者林奕含的親身經(jīng)歷,她亦因此而多年深陷重度抑郁癥的泥潭。那么,在成年以后,深受抑郁癥折磨的她又是如何鼓起勇氣撕開傷口將那些痛苦的回憶一一化為文字的呢?這個寫作的過程中無異于將當年的遭遇再次重演,她的身心又遭受了多少常人難以想象的折磨?我不敢想象,也無法想象。
書中的主人公房思琪,自十三歲起便被補習班的老師性侵長達五年,父母、閨蜜對此皆一無所知,直至最終精神失常。而那些不知情的眾人卻將她的精神失常歸咎于“讀太多文學”。然而,文學何其無辜?真正將房思琪推入深淵的,難道不是她身邊的每一個人嗎?除了那位直接施暴的補習班老師,還有她父母的失職,學校教育的失敗,甚至社會對女性的暴力語境,他們每一個,都是幫兇,甚至就是兇手本身。
盡管書中的故事發(fā)生在海峽彼岸,但在我們身處的這塊大陸上,同樣的慘劇每天都在上演。只不過,這些受害者無從發(fā)聲,無處發(fā)聲。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在面對性暴力時,從來都是站在施暴者的一方。
他發(fā)現(xiàn)社會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
在任何一起性暴力案件中,無論真相如何,整個社會的輿論都會指責女性,如同書中的郭曉奇在網(wǎng)絡(luò)上所遭遇的言論。正是因為整個社會都充斥著這樣的“蕩婦羞辱”,李國華們才肆無忌憚地像收割韭菜一樣摧毀一個又一個如花少女,房思琪們、郭曉奇?zhèn)冏罱K不是陷入徹底的瘋狂便是永遠像塵土一樣卑微地活著。
書的結(jié)尾,伊紋——書中另一位暴力的受害者,同時亦是思琪和怡婷在文學路上的另一位領(lǐng)路人,對怡婷說了一段話:
你要經(jīng)歷并牢牢記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緒,感情,感覺,記憶與幻想,她的愛,討厭,恐懼,失重,荒蕪,柔情和欲望,你要緊緊擁抱著思琪的痛苦,你可以變成思琪,然后,替她活下去,連思琪的分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我想,這也許是林奕含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吧,讓那些在黑暗中痛苦掙扎的靈魂能被看到,被記住,被擁抱。而我們這些讀到了這本用生命所寫就的書的人,唯一能做的,便是讓更多的人讀到這本書,使那些幫兇在陽光下無處可藏。如同我所讀的電子版校后記中所說——
這世界的暗面需要有更多人看到,身陷其中的人才不會繼續(xù)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