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拿到了,我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害怕自己拖得太久,無法體會主人公的痛苦!(雖然的確如此)當我放下書又拿起時,我是充滿恐懼的,絲毫不夸張,這是至今為止能讓我感到畏懼的一本書,或許同為女生。(或許讀過這本書的讀者同樣有這種感覺吧)
雖然我知道自己讀得還不夠深刻,不夠細致,但是我只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用細膩的視角解讀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個現實版的悲劇故事。我無法像心理學家、社會學家那樣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問題,就像作者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的,她寫這部小說無力也不能改變些什么,我們只是在對的時間選擇做了對的事……至于是非,留給別人去評說。
站在文學的角度看這篇小說,我感受到房思琪的世界是那么曼妙、純凈,讀這樣的文字有如烈日下飲一潺甘泉,就像林奕含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的話,當你在閱讀的時候,感受到美,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實的!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講的是一個13歲的純真少女在長達五年的誘奸時間里,最終走向毀滅的故事!而兇手是誰?是誘奸犯——李國華?是房思琪的父母?是給思琪和怡婷講文學的伊紋?是不明真相的迂腐的人類?還是善于“巧言令色”的文學?在不同的人看來,有不同的說法。
我認為,歸根結底,這是一場思想的綁架!
李國華不僅誘奸了思琪的身體,還把思琪的思想早早地禁錮在他早已設下的圈套里。他用寫作文為借口,試探思琪所謂的誠實——強烈的自尊心,他料定思琪不會揭發自己的罪行,因為思琪這樣寫誠實 :誠實的真意就是,只要向媽媽坦承,打破了花瓶也可以驕傲。
當一步步吃透了這樣一個愛好文學,充滿天真幻想的無辜女孩時,他開始了他的暴行。當思琪被誘奸后,無所適從的她以逃避問題的方式,以柏拉圖式的愛情觀欺騙自己是愛老師的,她強烈的自尊心不愿承認自己已經被玷污,只有愛情是高尚的,這是她唯一可以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可當她發現自己竟然嘗試著去愛誘奸犯時,她是痛苦的,她曾多次呻吟過,她害怕黑夜,她用咖啡來麻醉自己;她害怕做夢,可現實終究是噩夢!她曾告訴過李國華,她可能生病了,因為記性不好了,或許是精神恍惚,卻是一種卑微的祈求,祈求他放過她。思琪討厭自己把所有的事都想得那么美滿,以至于無法改變的事實讓她覺得自己是那么不堪,讓人作嘔,心里建起的防護墻一點點被擊垮,陷入痛苦與絕望的深淵。
小說中多次提到,思琪早在13歲時,就已經死了!
整部小說雖然寫到思琪在誘奸時的抗拒,但更多的時候,她顯得平靜,平靜得只剩下肉體,因為靈魂已經不在了,她的服從只是行尸走肉,就像錢一維只是那個奪走伊紋肉體的人,而靈魂早已給了毛毛。
所以,伊紋既是思琪的鏡子,又是思琪思想的引領者、施暴者。
如果說李國華是兇手,那么伊紋就是幫兇。而思琪總是在問老師是否愛她,這樣的柔情,何嘗不是把她推向毀滅的罪魁禍首?
其實,她本不該如此絕望,小說中的思琪曾經兩次試探過她的媽媽對性的看法。
第一次是在飯桌上,思琪問媽媽,她們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而媽媽卻說,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那時的思琪明白,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本就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在不是贗品時就已經是贗品的思琪,這次,她把自己比作李國華送她的那本書上的影劇版女生,可笑、滑稽!就是這樣的思琪,仍舊抱著能被理解的一線希望鼓起勇氣又一次在她同媽媽整理行李時再次暗示媽媽對師生交往的看法,她告訴媽媽她們學校有同學跟老師在一起了,媽媽聽后本能地回答,那么小年紀就那么騷。
思琪或許是想要聽到媽媽一點不一樣的看法,可是最后一點希望之光都隕滅了,她徹底絕望,因為在媽媽的心里她已經變成了一個壞小孩,一個不知羞的女孩,這比她自己對自己的否定更讓人絕望。一怒之下剪掉全家福中的爸爸和媽媽,卻剪不掉左右肩膀上的兩只大手掌,就像李國華的魔爪,在她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痛。
父母的這種愛究竟是保護,還是傷害?為什么父母認為不應該給孩子傳授性教育?是什么讓孩子在本該爭取保護自己的時候,選擇了沉默?
小說中有一處這樣寫到 :李國華讀不出她們的唇語,但是他對自己所做的事在思琪身上發酵的屈辱感有信心。是什么讓李國華如此自信?
引用蔡宜文的書評——他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可不是嘛?同樣遭受誘奸的女孩——郭曉奇所做的掙扎——發文指控李國華的罪行,得到的評論皆證實了這一點,就連此前曉奇的父母表現都那么平淡。
是“社會”嘛(張太太或許可以算作是社會的代表),讓李國華這么肆無忌憚,而李國華卻只是一個小小的個例,小說中的數學老師、英文老師、物理老師……他們何嘗不是社會中一些人的代表?還記得小說中李老師在和其他老師聊天時說的那句話,“我們會老,她們可不會。”如此猖狂,令人憤懣!可他說的也是事實,永遠有源源不斷的花季少女在遭遇著這樣的事。
教師本是一個崇高、令人敬重的職業,卻做出這樣骯臟的事情,加重悲劇色彩,結尾更是以喜襯悲!
而怡婷——這個思琪靈魂的雙胞胎開始覺得不是學文學的人辜負了她們,而是文學辜負了她們!
我很喜歡小說中的一句話——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當成美德是這個偽善的世界維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氣才是美德!
最后,小說的文末——路人對親人的話——要是能住進這里,一輩子也算圓滿了。人總是喜歡羨慕別人富足的生活,卻不知道滿足于平淡、快樂的生活也是一種幸福。學會相信 ——生活,就是有失又有得,不也是種情懷!(想必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吧)
以上僅是鄙人淺薄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