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元旦《雍正王朝》播出風靡一時,到什么地步呢?該劇當年在中央一套播出收視率,妥妥的第一;同時包攬了該年所有電視劇獎項的大獎,注意是所有;朱相以及當時的香港特首董建華皆為本片背書,作為一部商業片,可以說是后無來者了。
《雍正王朝》好在哪里呢?一個好作品的背后離不開好的的土壤,本文試用三個層次簡單闡述。
第一個層次:永恒的主題以及當時特定的歷史的進程。
第二個層次:好的制作團隊:制片人、導演、原著、編劇、演員。
第三個層次:對細節的把握。
永恒的主題以及當時特定的歷史的進程
編劇劉和平說:“如果一定要我說《雍正王朝》的主題,那就是國與家的矛盾。最后雍正處死弘時的時候,也談到了家與國的矛盾,一句話很經典:有國無家,有國便不能有家!”
本劇的前半部分主要寫的是九子奪嫡,后半部一詞可概括:改革。即雍正如何推行新政。中國封建歷史上主張改革的帝王將相不多,能夠取得改革成功的更不多。王安石算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了,但他沒有取得改革的實際成功;雍正則不同,他不僅策劃了改革,而且取得了成功。
劇中主要講了幾件大事,分別是:江南賑災、追討戶部欠款、整頓刑部、燒毀《百官行述》、清查藩庫虧空、雍正鑄錢、科場舞弊案、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如果將《雍正王朝》所有的情節抽象,可建立一個模型。即原有的存量停滯不前下,如何實現新的增量的故事,一詞敝之即如何改革。
從這個角度看雍正王朝永遠不會過時,反觀今天的美國現狀以及特朗普喊出的那句“讓美國再次偉大”,是不是很眼熟。名著之所以傳世,是因為它描繪的是穿越歷史的永恒。試想即使未來人類向星際文明開拓,我們不需要面臨尋找新的增量,不需要面對人性的挑戰嗎?
跨越非連續性,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是所有的組織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除了這一點,還有當時特定的歷史進程,本劇總監制鄭佳明曾對劉文武和羅浩說,像《雍正王朝》這樣的成功可遇而不可求,可一而不可再也!換句話說,這部電視劇的成功帶有一定的機遇性和偶然性。
1998年發生了什么?還記得劉歡唱的那首《重頭再來》。1998年至2000年,全國國有企業共發生下崗職工2137萬人。當時的《雍正王朝》劇情和社會改革同頻共振,難怪總理推薦官員去看此片。改革痛不痛?痛!或許看看電視劇更能理解上峰的苦心。
第二層:好的制作團隊
**這個劇的組合有多夢幻呢?大概只有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聞名世界的“飛人”喬丹、“魔術師”約翰遜、巴克利等人率領第一屆“夢之隊”沖擊奧運會賽場,最終8場全勝可以比擬。
制片人:劉文武
每當看到一部好的作品,一般我會翻一翻制片人是誰。導演決定了一部作品的靈魂,而制片人決定片子的整體走向,類似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區別。
劉文武何許人也呢?《雍正王朝》、《乾隆王朝》、《走向共和》皆出自他的手筆,三部戲加起來是一個王朝由盛而衰的過程。此君最擅長的是發現并啟用人才,胡玫和劉和平正是在此片中大放光芒的。
導演:胡玫
當代中國是最優秀的女導演之一,1982年畢業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陳凱歌是同班同學,代表作有《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喬家大院》。
最傳奇的是他的老公何新。有多傳奇呢?可以說他當時是最高領導人的智囊,直接影響了中國的進程。最有影響的一次是1990年《人民日報》發表他的長文《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按導演的說法何新已經成了我的的“日常生活資料”。
貼一段采訪原文——胡玫后來在接受采訪時說:
“讀小說《雍正皇帝》是在1997年春節,制片人劉文武帶著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找到我,那一年我是和‘雍正’先生一起度過的,我感受到全新的傳統中國政治精神的洗禮,感受、激動、感動和創作融為一體。
看完這本書,我跑去雍和宮燒了一炷香。在雍正的寢室里,我感覺到雍正的磁場,我當時和‘雍正’有一段很虔誠的對話。
之前制片人已經找了11個導演,而且都是大牌,我很自信地跟他說,中國只有我能拍好這個戲。
他問為什么,我說我完全讀懂了書里寫的是什么。我說你不讓我拍也沒關系,因為我被拒絕得太多了,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樣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我希望你慎重。
可能是我挺真實的,他的膽量也特別大,最后決定把這么大的投資交給我?!?/p>
編?。簞⒑推?/strong>
《雍》劇送中央電視臺評審組時,一次通過,44集一集未刪,一集未改,以至中央電視臺一位領導說:“這是個奇跡!”
到底是什么樣的劇情,受到上至總理,下至百姓的一致熱捧呢?
劉和平說,創作前,他不但反復研讀了原著,還讀了《萬歷十五年》,深深探究中國歷史的精髓——“傳統文化積淀造就了中國歷史,而這積淀就像大河的河床,而滾滾滔滔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都是對著河床不斷涌現而又不斷消失而已。”
同時劉和平還是另一部神劇《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的編劇及制片人,有機會我們另外談談這部劇。
各位老戲骨演員
《雍正王朝》共有六位國家一級演員,很多演員也出演了后來的《走向共和》。
扮演康熙的焦晃真正的主業是戲劇,并且和北邊的于是之有著南焦北于的說法,而其本身也被觀眾稱為莎劇王子。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康熙去世前著張廷玉宣隆科多覲見,短短的時間內,一推一拉,將其收的服服帖帖,帝王心術可見一斑。
第三個層次:對細節的把握
劇情的細膩
舉幾個小例子:
1電影的一開通,黃河泛濫,四阿哥和八阿哥同時跪在殿前,鏡頭一掃而過,四阿哥的鞋底粘著黃泥,八阿哥鞋底是干凈的;四阿哥在外治理黃河時,八阿哥等在吃冰鎮西瓜,鏡頭特地給冰一個特寫。誰是實干家誰玩虛的。不言而喻。
2雍正即位后,隆科多推薦諾敏擔任山西巡撫,這里鏡頭給了張廷玉一個眼神憂慮的特寫,為后面的劇情埋下伏筆。
3康熙以舉薦佟家后人的條件作為政治交易,希望佟國維能夠答應自己不要摻合立儲君的要求,佟國維舉薦了隆科多,在臨走的時候,康熙送給佟國維一副眼鏡,說佟國維老眼昏花了,實際上是要佟國維認清形勢。
道具
1寫斷了的毛筆——雍正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用毛筆批閱周章7000多字,自然有斷了的毛筆。
2部分拍攝外景在故宮拍攝,軍機處和皇上的臥室之所以這么小是因為按原比例還原。
3里面出現過的很多奏章、信件、圣旨等,都是精心寫出來的。比如張廷玉擬的圣旨,文字、提行格式,都是那么有規有矩。寫這么一張圣旨道具,得費多大功夫,但最終只給了一秒鏡頭。
音樂
舉個例子雍正王朝》有一首音樂,全劇出現多次,且每次出現都是一個重要人物的離世。這首音樂叫《牧童》,而且劇中只有一次出現歌唱版的,就是在年羹堯被賜死的時候。
年羹堯被賜死前的氛圍烘托,加上李衛前來賜死的復雜情緒,配合悠揚但悲愴的歌曲,看到這一段,太淚目。而這個音樂本身就是最大的隱喻。
歌詞里有句“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喲”。古語云“不殺耕地?!?,自古流傳,耕地之牛被宰殺前都會雙目流淚,而此時的年羹堯就是“耕地牛”,至死也沒想到雍正會賜死自己。
心懷天下者,方能治世濟民。歷史上的雍正的確是個好皇帝,他改革吏制,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他位時國庫只有700兩銀子,辭世時,國庫里存銀五千萬兩。沒有他在位的一十三年,就不會有所謂的康乾盛世。
我想《雍正王朝》可圈可點的在于它的悲劇性——一個人想要對抗時代的無能為力——時來天地皆同力,遠去英雄不自由。讓筆下的英雄身處劣勢,這是莎士比亞的秘密,雍正個人在如何努力也無法破除其時代局限性,其中情節讓人嗟嘆不一。
最后貼一下我很喜歡的那首歌詞作為結束:
數英雄
論成敗
古今誰能說明白
千秋功罪任評說
海雨天風獨往來
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
也難說身后罵名滾滾來
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
終不悔九死落塵埃
輕生死
重興衰
百年一夢多慷慨
九州方圓在民心
斬斷情絲不縈懷
誰不想國家昌盛民安樂
也難料恨水東逝歸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誰來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誰來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誰來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