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意外,一堂人性試煉課。
一邊是失去妻女的羅曼(阿諾·施瓦辛格飾),一邊是生活在愧疚中的空管員保羅。兩個人本不相識,空難事故發生后,保羅更名換姓,到另外一個城市生活。然造成最后悲劇的是一個女記者,一個調查報道此次空難的女記者,也是一個喪失職業操守的女記者。將被采訪對象的個人信息,特別是被刻意保護的對象的個人信息透露給了厲害相關方。只因她將保羅的地址給了羅曼,才造成了保羅的死亡。
喪失妻女的阿諾版鰥夫
《空難余波》是一部根據真實空難事件——烏伯林根空難改編的電影,只是將事發地點由歐洲換成了美國。
真實的“烏伯林根空難”,是因為管制員的疏忽,兩架飛機相撞,71人因此失去了生命,這里面就包含了卡羅耶夫的妻兒,空難發生兩年后,卡羅耶夫殺死了這位管制員。
阿諾飾演的羅曼,原型即卡羅耶夫。演慣了終結者這類冷酷、剛硬角色的人,反串起了柔情父親,這對阿諾來說,可謂是不小的挑戰。不過,阿諾之前曾在電影《瑪姬》里成功塑造了一位偉大的父親。
這次阿諾不負眾望,表演可圈可點。不過,因為羅曼的人設過于簡單,沒有太多可堪挖掘潛力的橋段。最精彩處當算影片的結尾,保羅的兒子在墓地找到他,鼓起勇氣用槍指著他,但瞬間明白了這個年輕人是誰,沒有驚懼、沒有慌張,說了一句:開槍把,我理解。好像等了好多年,終于能夠了解這個心結一樣。終于,當保羅兒子從激憤中平靜下來說:“我受的教育,不允許我這樣做。”
內疚滿懷的空管員保羅
保羅在空難那夜之前,是一個擁有幸福和美家庭的男人。然而,一切都在他與妻子纏綿后去上班的那一夜被改變。因為設備臨時維修,導致他的聲音飛機飛行員聽不到,空難就這樣發生了。非他主觀故意,但當得知死了71人時,他瞬間涕淚橫流,愧疚從心底涌出,彌漫整個身體。之后,他整個人就陷入無法自拔的內疚中,這是一種無法言表的狀態。
我想他曾無數次回顧指揮飛機航行的那些細節,他也清楚的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發生空難與否并不在他的掌控之下,因為當時在維修的雷達系統,運行速度是非常慢的,有時候慢一秒種,都可能釀成悲劇。空中高速飛行的飛機,每一秒的位置變化就非常大,雷達系統的延遲,誤導了保羅,然后他又誤導了另一架飛機。悲劇就這樣發生了,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實,無法挽回,不容更改。
這就是一次意外事故,責任并不在空管員。災難發生后,他的生活受到了極大影響,房子被涂上“兇手”字樣,不斷被騷擾,無法正常生活。他更換姓名,到了另一個城市從事旅游服務工作,然而整個家庭仍活在他非主觀故意造成的后果的愧疚中。他與妻子、兒子分開生活,甚至羅曼來找他的那晚,他嘗試勸說妻子到他所在的城市重新開始生活。
然而,又一個悲劇上演了,羅曼通過那名女記者找到了保羅。
雖然,保羅為防止騷擾和意外,準備了一把槍,每次有外來的敲門聲都拿出來防身。但那天他的妻子、兒子就在房間里,避免讓妻子和兒子發現他一直生活在驚恐不安,那把槍被他藏在抽屜的底部。
保羅開門了,一個蒼老的男人拿著一張照片,讓他看照片上的人。他瞬間明白了對面的人,是遇難者的親人。出于防衛的本能,他讓那人去找航空公司,過度的防衛心理和情緒,讓他推了羅曼一下。羅曼倒地了,他甚至還沒開口表達他只是為了想聽一聲道歉而來。激憤之下,羅曼拿刀刺中了保羅的脖子,保羅的妻子、兒子聞聲趕來,驚恐萬狀。羅曼說“這與你們無關。”
悲劇促成者——女記者
這部影片中有一個鏡頭不多的角色,但卻是整個事件的關鍵人物——那個女記者。她沒有履行保護被采訪對象隱私的職業準則,將保羅的住址信息告知了羅曼——空難死者的家屬。在她眼中可能是幫忙,但在傳媒行業內,這是嚴重的觸犯職業底線。
因為她的一張小紙條,造成了另一個悲劇。在這里強烈譴責這類記者和這類記者行為。
影片整體而言沒有太多戲劇沖突,更多的是內心戲,考究的是演員如何通過表情闡釋內心的痛苦或者愧疚,在這方面,阿諾的表演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