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閩國人聽聞唐主滅亡,嘆息說:“潞王(李從珂)之罪,天下人并不知道,像我們國君這種人,將來會怎樣呢!”(閩國人恨透了王繼鵬。)
43、
十二月一日,皇帝石敬瑭進入河陽,設宴為太相溫及契丹兵餞行,送他們歸國。
44、
追廢唐主李從珂為庶人。
45、
十二月三日,任命馮道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46、
曹州刺史鄭阮貪暴,指揮使石重立乘著中原戰亂的時機,將他殺死,滅族。
47、
十二月七日,任命唐中書侍郎姚覬為刑部尚書。
48、
當初,朔方節度使張希崇為政有威信,漢人夷人都愛戴他,開荒屯田,以節省糧食漕運;在鎮五年,請求調到內地,李從珂任命他為靜難節度使。皇帝石敬瑭與契丹修好,擔心契丹再次奪取靈武,十二月九日,再次任命張希崇為朔方節度使。
49、
當初,成德節度使董溫琪貪暴,蓄積財貨巨萬,以牙內都虞侯、平山人秘瓊為心腹。董溫琪與趙德鈞都身陷契丹,秘瓊殺光董溫琪家人,埋在一個大坑里,吞沒他家財產,自稱留后,上表聲稱發生了兵變。
50、
同州小校門鐸殺匡國節度使楊漢賓,在州城燒殺搶掠。
51、
皇帝石敬瑭下詔,追贈李贊華(耶律突欲)為燕王,遣使護送其靈柩歸國。
52、
代州刺史張朗率部眾入京朝見。(張朗之前拒絕投降石敬瑭,并斬了他的使者。)
53、
十二月十六日,任命后唐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盧文紀為吏部尚書。任命皇城使、晉陽人周瑰為大將軍、充任三司使。周瑰推辭說:“臣自知才不稱職,寧愿冒著逃避責任的罪名被摒棄,也好過貪圖寵信,最后失職敗事而獲罪。”皇帝石敬瑭很嘉許他的態度。
54、
皇帝石敬瑭聽聞平盧節度使房知溫去世,派天平節度使王建立率軍巡撫青州。
55、
改興唐府為廣晉府。
56、
安遠節度使盧文進聽聞皇帝石敬瑭為契丹所立,而自己本是契丹叛將,十二月十七日,棄鎮逃奔南吳。所經過的軍事城鎮,都召見主將,告訴緣故,這些將領都向他跪拜告辭,而后退下。
57、
南吳齊王徐知誥認為荊南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李德誠、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德高望重,想要讓他們率眾擁戴自己受禪稱帝,周本說:“我受先王(楊行密)大恩,自從徐溫父子掌權,恨不能救楊氏之危,又讓我做這種事,可以嗎!”他的兒子周弘祚強迫他,不得已與李德誠率諸將到江都上表吳主,陳述徐知誥功德,請行冊命;又到金陵勸進。宋齊丘對李德誠之子李建勛說:“你父親是太祖元勛,如今顏面掃地了。”當時南吳宮廷經常出現妖怪,吳主楊溥嘆息說:“吳國國祚到了盡頭了嗎!”左右說:“這是天意,不是人事。”
58、
高麗王王建用兵擊破新羅、百濟,于是東夷諸國都歸附他,有二京、六府、九節度、一百二十郡。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八十一
后晉紀二
公元937年——938年
共2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
1、
春,正月二日,日食。
2、
皇帝下詔,任命前北面招收指揮使安重榮為成德節度使,任命秘瓊為齊州防御使。派引進使王景崇向秘瓊分析利害,勸他接受新職。安重榮與契丹將趙思溫都到鎮州上任,秘瓊不敢抗拒。
正月三日,安重榮奏報:已經到任視事。王景崇,是邢州人。
3、
契丹以幽州為南京。
4、
李崧、呂琦逃走藏匿于伊闕民間。皇帝因為之前得以鎮守河東,李崧出了力,對他心懷感激;也不責怪呂琦。正月十二日,任命呂琦為秘書監;正月十三日,任命李崧為兵部侍郎、判戶部。(當初石敬瑭在京城,是李崧極力舉薦他出鎮河東,讓他得以放虎歸山;而之后李崧、呂琦建議李從珂與契丹和親,對付石敬瑭,是為國家獻計獻策,所以不怪罪。)
5、
當初,天雄節度使兼中書令范延光還沒有發跡時,有術士張生對他說:“必為將相。”范延光富貴之后,信任器重他。范延光曾經夢見一條蛇從肚臍鉆入腹中,問張生,張生說:“蛇就是龍,帝王之兆。”范延光由此有非分之想。李從珂一向與范延光親善,趙德鈞戰敗后,范延光從遼州引兵回魏州,雖然向皇帝石敬瑭奉表請降,但內心不能自安,送密信給秘瓊,想要與他聯合作亂。秘瓊收到信,不回復,范延光懷恨在心。秘瓊將要前往齊州上任,經過魏境,范延光想要殺人滅口,并且貪圖他的財貨,派兵在夏津攔截,殺了他。正月十四日,范延光奏稱夏津捕盜兵誤殺秘瓊;皇帝也不追究。
華杉曰:
董溫琪貪暴,蓄積巨萬家財,這筆財產害死了他全家。秘瓊殺人奪財,最后也因這筆財富,被范延光所殺。范延光發了這筆橫財,后來又被楊光遠盯上,楊光遠殺范延光,錢都歸他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是案例了。楊光遠是最后贏家嗎?不是,他也被殺了。
6、
正月二十五日,任命李崧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充樞密使,桑維翰兼樞密使。當時后晉新得天下,籓鎮多未服從;或者雖然服從,反仄不安。兵火之余,國庫枯竭,民間困窮,而契丹征收索求,貪得無厭。桑維翰勸皇帝推誠棄怨以撫慰籓鎮,卑辭厚禮以尊奉契丹,訓卒繕兵以整修武備,獎勸農桑以充實倉廩,流通商賈以豐富貨財。數年之間,中國稍安。
華杉曰:
在國家最最困難的局面下,桑維翰的這五條施政綱領,可以說是非常簡單,非常正確,非常有效。簡單、正確、有效,這三者是三位一體,大道至簡,但總是很少有人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