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之前,朝廷猜疑石敬瑭,任命羽林將軍、寶鼎人楊彥詢為北京副留守,石敬瑭將舉事,也把實情告訴他。楊彥詢說:“不知河東有多少兵,多少糧,能敵得過朝廷嗎?”左右請殺楊彥詢,石敬瑭:“惟獨副使一人我親自擔保他,你們不要說了。”
戊戌,昭義節度使皇甫立奏報石敬瑭反了。石敬瑭上表說:“皇帝是先帝養子,不應繼承帝位,請傳位于許王(李從益)。”皇帝親手撕裂奏表,扔在地上,以詔書答服說:“你跟鄂王(李從厚)的關系并不疏遠(李從厚是先帝李嗣源的親兒子),衛州之事(石敬瑭殺光李從厚隨從起兵,把李從厚交給王弘贄絞死),天下皆知;現在你說擁護許王,誰人肯信!”
五月十四日,下制削奪石敬瑭官爵。五月十七日,任命張敬達兼太原四面排陳使,河陽節度使張彥琪為馬步軍都指揮使,任命安國節度使安審琦為馬軍都指揮使,任命保義節度使相里金為步軍都指揮使,任命右監門上將軍武廷翰為壕寨使。五月十七日,任命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任命義武節度使楊光遠為副部署。五月十八日,又任命張敬達為知太原行府事,任命前彰武節度使高行周為太原四面招撫、排陳等使。
楊光遠率軍出發,定州軍變,牙將、千乘人方太將亂兵討平。
張敬達率軍三萬扎營于晉安鄉,五月二十日,張敬達奏報:西北先鋒馬軍都指揮使安審信叛奔晉陽。安審信,是安金全的弟弟的兒子,石敬瑭與他有舊交。之前,雄義都指揮使、馬邑人安元信率所部六百余人戍防代州,代州刺史張朗對他很好,安元信秘密游說張朗說:“我看石令公是忠厚長者,舉事必成;你為何不暗中派人向他致意,可以保全自己。”張朗不從,由此互相猜忌。安元信陰謀殺死張朗,不能攻克,率其眾投奔安審信,安審信于是率麾下數百騎兵與安元信搶掠百井,然后投奔晉陽。石敬瑭對安元信說:“你看見什么利害關系,舍強而歸弱?”回答:“元信并非會觀星或者望氣,只是觀察人事來判斷罷了。帝王之所以能駕御天下,最重要的是信義。當今主上失大信于令公,親而貴者尚且不能自保,何況疏遠低賤的人呢!他的滅亡,可翹足而待,有什么強呢!”石敬瑭喜悅,把軍事委任給他。振武西北巡檢使安重榮戍防代北,率步騎兵五百人投奔晉陽。安重榮,是朔州人。
朝廷任命宋審虔為寧國節度使、充任待衛馬軍都指揮使。
12、
天雄節度使劉延皓仗恃自己是劉皇后的弟弟,驕縱,奪人財產,減少給將士們的供應和賞賜,宴飲無度。捧圣都虞候張令昭利用眾心怨怒,密謀以魏博響應河東,五月二十五日,天色未明,率眾攻打牙城,攻克;劉延皓脫身逃走,亂兵大肆搶掠。張令昭上奏:“劉延皓撫御失度,以致軍亂;臣為了安撫士卒,暫且掌領軍府,乞請朝廷賜給節度使旌節!”劉延皓到了洛陽,唐主李從珂憤怒,命令貶到遠方;皇后為他求情,六月三日,只是削奪劉延皓官爵,返回自己私宅。
13、
六月四日,南吳太保、同平章事徐景遷因病退休,任命他的弟弟徐景遂代為門下侍郎、參政事。
14、
六月六日,唐主任命張令昭為右千牛衛將軍、權知天雄軍計事。張令昭因為征調的物資和軍隊尚未準備完成,暫且接受這項新的任命。尋即又有詔書送來,調任他為齊州防御使,張令昭托言說被士卒所挽留,實際上是觀望石敬瑭成敗。唐主遣使告諭他,張令昭殺了使者。
六月十七日,任命宣武節度使兼中書令范延光為天雄四面行營招討使、知魏博行府事,任命張敬達充太原四面招討使,任命楊光遠為副使。六月十九日,任命西京留守李周為天雄軍四面行營副招討使。
15、
石敬瑭之子,右衛上將軍石重殷,皇城副使石重裔聽聞石敬瑭舉兵,藏匿于民間井中。弟弟、沂州都指揮使石敬德殺死妻女逃走,尋即被捕獲,死在獄中,堂弟、彰圣都指揮使石敬威自殺。
秋,七月二日,捕獲石重殷、石重裔,誅殺,并將窩藏他們的人家滅族。
16、
七月四日,楚王馬希范從桂州北返。
17、
云州步軍指揮使桑遷奏報:應州節度使尹暉驅逐云州節度使沙彥珣,接收他的部隊,響應河東。
七月十一日,沙彥珣上表說:桑遷密謀叛變,響應河東,引兵包圍子城。沙彥珣突圍,奔往西山,占據雷公口,第二天,收兵入城攻擊亂兵,桑遷敗走,軍城重新安定下來。當天,尹暉逮捕桑遷,押送洛陽,斬首。
18、
七月二十一日,范延光攻拔魏州,斬張令昭。皇帝下詔,誅殺其同黨七個指揮官。
19、
張敬達征發懷州彰圣軍戍防虎北口,其指揮使張萬迪率五百騎兵逃奔河東,七月三十日,皇帝下詔,誅殺張萬迪家。
20、
石敬瑭派使者走小道求救于契丹,令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主,并且請求以父親之禮事奉他,約定事成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給契丹。劉知遠進諫說:“稱臣可以,以父親之禮事奉他就太過了。多給金帛賄賂,就足以讓他出兵了,不必許諾給他土地,恐怕以后成為中國之大患,悔之無及。”石敬瑭不從。奏表到了契丹,契丹主大喜,報告母親說:“兒最近夢見石郎遣使來,如今果然,這是天意。”于是回信,許諾仲秋時節傾國赴援。
21、
八月三日,朝廷任命范延光為天雄節度使,李周為宣武節度使、同平章事。
22、
八月七日,應州報告:契丹三千騎兵攻城。
23、
張敬達修筑長圍,圍攻晉陽。石敬瑭任命劉知遠為馬步都指揮使,安重榮、張萬迪降兵都隸屬于他。劉知遠用法無私,對他們一視同仁,由此人無二心。石敬瑭親自登上城墻,坐臥于亂箭飛石之下,劉知遠說:“我看張敬達輩深溝高壘,是打算做持久戰,并沒有什么奇策妙計,不足為慮。愿明公四處發出使者,經略外交。守城很容易,我獨自就能辦。”石敬瑭拉著劉知遠的手,拍他的背,贊賞他。
24、
八月二十二日,任命成德節度使董溫琪為東北面副招討使,以輔佐盧龍節度使趙德鈞。
25、
唐主派端明殿學士呂琦到河東行營犒軍,楊光遠對呂琦說:“愿附奏陛下,請他放心。賊軍若無援軍,掃平他們就在朝夕之間;如他引契丹軍來,應當放他們進入,可以一戰而破。”皇帝非常喜悅。
皇帝聽聞契丹許諾石敬瑭以仲秋赴援,屢次催促張敬達急攻晉陽,但是不能攻下。每次要修筑工事時,總是刮風下雨,長圍夏天被水淹破壞,包圍圈竟不能合攏,晉陽城中也日益窘迫,糧食和物資漸漸匱乏。
26、
九月,契丹主率五萬騎兵,號稱三十萬,自揚武谷南下,旌旗不絕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張朗、忻州刺史丁審琦嬰城自守,契丹騎兵經過城下,也不理會他們。丁審琦,是洺州人。
九月十五日,契丹主抵達晉陽,列陣于汾北之虎北口。先派人對石敬瑭說:“我想要今日就擊破賊軍,可以嗎?”石敬瑭派人飛馳報告說:“南軍兵力很大,不可輕視,請等明天再商議作戰也不晚。”使者還沒到,契丹已與唐軍騎將高行周、符彥卿合戰,石敬瑭于是派劉知遠出兵助戰。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以步兵列陣于城西北山下,契丹派輕騎三千,不穿盔甲,直沖其陳。唐兵見契丹兵弱,爭相追逐,到了汾水彎曲處,契丹涉水而去。唐兵沿著河岸前進,契丹伏兵從東北起,沖擊唐兵,切成兩段,步兵在北邊的多為契丹所殺,騎兵在南邊的撤回晉安寨。契丹縱兵追擊,唐兵大敗,步兵死者近萬人,騎兵完整無損。張敬達等收集余眾退保晉安,契丹也引兵回虎北口。石敬瑭俘虜唐軍降兵一千余人,劉知遠勸石敬瑭將他們全部殺死。
當晚,敬瑭出北門見契丹主,契丹主拉著石敬瑭的手,相見恨晚。石敬瑭問:“皇帝遠來,士馬疲倦,立即與唐軍交戰而大勝,為何?”契丹主說:“開始時我從北而來,認為唐軍必定會截斷雁門道路,伏兵險要,那我就無法前進了。派人偵查,都沒有。所以我長驅深入,知道大事必成。兵既相接,我軍士氣正銳,而敵軍士氣沮喪,如不乘此時急擊,曠日持久,那勝負就未可知了。這就是我之所以急戰而勝的原因,不可以通常的勞逸理論而論。”石敬瑭非常嘆服。
華杉曰:
這一段,四條孫子兵法:
第一條,? ? ?耶律德光不理會代州、忻州,這是孫子兵法《九變篇》:“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此處不是戰略重心,不應分配資源,耽誤時間,所以契丹主不理會。
第二條,? ? ?耶律德光跟石敬瑭說的士氣論,是孫子兵法《軍爭篇》的“治氣”:“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士氣決定戰斗力,契丹軍是來打仗發財的,個個滿懷期待,躍躍欲試;而唐軍對晉陽久攻不下,士氣低落,突然看見敵軍大軍抵達,恐懼震駭,三軍可以奪氣,此時不等他們的將領有組織動員準備的機會,即刻進攻,就奪了他們的“氣”。
第三條,? ? ?耶律德光說“不可以勞逸常理論也”,此處的勞逸常理,是孫子兵法《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逸是實,勞是虛,先抵達戰場,是以逸待勞,以實擊虛;后到的,長途行軍勞累,需要休息。但是,勞逸和士氣,是戰斗力的兩個權重,具體情況下那個權重大,就由主帥判斷了。
就“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而言,也分整體和局部,整體是唐軍先到戰場,契丹軍后到。但是,先以弱兵盔甲都不穿,像烏合之眾一樣引誘唐軍追擊,然后伏兵發動的時候,那伏兵,就是先處戰地,以逸待勞,以實擊虛了。所以,整體是唐軍以逸待勞,局部是契丹軍以逸待勞,而交戰的地方,都是一個一個的局部。
第四條,? ? ?契丹伏兵攔腰沖擊,先把唐軍切成兩段,這是孫子兵法《謀攻篇》的“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強調兵力優勢,“倍則分之”,哪怕我的兵力是敵軍兩倍,也不能二打一,要把敵軍切成兩半,讓他首尾不能相顧,形成我軍更大兵力優勢。還是上一條局部和全部的道理,戰史上的“以少勝多”,也是局部的以多勝少,就是通過運動、穿插、拉扯,形成局部的兵力絕對優勢。
這一仗看來,耶律德光是精通兵法要領,并且運用自如,所以石敬瑭也是真心嘆服。兩人聯手,中國就要遭大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