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復雜
一段小插曲。這兩天去地稅和國稅辦理業務,連著去幾次幾個小時下來,感觸深切。
忙碌焦慮的大廳,排隊等號,人員穿梭,恍惚來到醫院。高高的漆黑色辦理窗,坐著面色麻木的機械化身影。
從詢問臺到綠色通道,到相應負責人再到柜臺。仿佛是在快馬鞭策地指揮下到各個驛站傳遞緊急軍情一般。
一大堆表單,這里那里簽字,蓋章;
取號排隊106,107,再次找負責人,填表蓋章;
排隊取號203,204再次等叫號。
等通知... ...
實在是太復雜了。
等待取號的人們坐在等候區,有的焦急的打電話,有的不耐煩的和身邊的溝通,更多的是對著屏幕,靈活的劃著手機頁面,卻神情呆滯。
我觀察著周圍,卻又想閉上眼放松一下。
我把手機頁面全部清空,關閉,然后放進包里;把一大堆填好的表格一張張歸類整理好,把各種章收進口袋里。
我試著在喧鬧中安靜下來。
不要復雜
我想聽李健的《貝加爾湖畔》,是不是能快速的讓我放慢呼吸,體會寧靜。
又突然聯想到那部極美的名著《瓦爾登湖》了。
《瓦爾登湖》是梭羅分享的自己一個人居住在瓦爾湖畔邊,一個人聆聽、感受、體驗自然的生活狀態。
他說:“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我們何時已不再簡單——
你的手機界面里有幾頁的APP,你每天要消耗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在這些繁雜的社交網絡上、在鋪天蓋地的新聞和娛樂里,還有那些垃圾推送信息~
用戶名,密碼,郵箱,登錄,掃碼,驗證碼——簽到,抽獎,滿贈換購,【你可能感興趣的】【看了這些的人還在看這些】... ?...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總有突然間蹦出來的信息,它們有抓人眼球的標題,但是內容卻空洞無比,即使看完也會忘掉,這些純粹消遣的信息都是“垃圾信息”。
曾有實驗顯示過于貪戀這種垃圾信息就會變得智商下降,甚至跟吸食大麻的效果一樣。
過度依賴網絡社交也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問題。由于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當中,無論身在何處,隨時隨地都可能有人與你聯系,這樣的生活是不是會讓你精神緊張。
有人說,造成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人類大腦的還停留在五萬年前的狀態。換一句話說,就是人類大腦從五萬年前就沒有再繼續進化過。
然而這個世界的科技水平卻在飛速發展。
就像一臺老式電腦,一下子被塞滿了不必要的東西,還要處理各種雜事,同時還有不同的任務,做各種各樣的決定,最終越來越慢,直到崩潰掉。
為何復雜
我們買了一件喜歡的衣服,到手后非常開心,可是穿過幾次滿足之后,又會把它漸漸淡忘,又會去關注更大牌的款式。
經朋友推薦了一個很好用的學英語軟件,于是對自己以前下載的英語軟件就不聞不問了;過后又被推薦一個界面更清新的升級版,于是丟了以前的芝麻西瓜,又去追求葡萄了... ...
人們追求更大興奮的時候,卻錯誤地去追求了更多的數量,更大的尺寸和更大的價格。
從自身的適應性來說,人們總是會為了快樂和幸福去追逐欣喜的感覺,得到這種感覺之后又馬上變得習慣和厭倦。
于是為了體驗到更多的幸福,人們只好開始去買新的東西,為了追求更大的幸福,又只能開始追求更貴更好的東西。
于是陷入了永遠不滿足、永遠不幸福的怪圈。在這個循環里,我們自然也就永遠找不到應該珍視東西了。
再比如,從社交心理上有人總結,人類一旦脫離社會,就會感到孤獨。這種孤獨就像某種警報,提醒人們趕快回到群體中。
為了能在群體中生存,個體就必需要對群體展現一定價值。于是,人類也就天生擁有了到處展現自我價值的愿望。
我們會選擇將一些內在的價值,通過外在物品間接表達。因此我們會逐漸產生錯覺和誤區,以為擁有什么樣的物品,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把物品當成了自己。
最終我們手上的東西越來越多,在管理大量物品的過程中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逐漸迷失自我,最終失去幸福的能力。
極簡主義——我決定簡單地生活
因為看不清對自己而言必要的東西或自己追求的東西,所以才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不需要的東西。
讓自已無論在物質上或精神上,都不斷地被不需要的東西所淹沒。
不要等待,先“扔起來再說”。并不是你靜下心之后才能開始舍棄,而是舍棄了之后才能夠靜下心。
先提一下掀起“簡單”風暴的兩個人,一個是已入選時代周刊2015年世界最有影響力100人,近藤麻理惠,從5歲起開始整理人生她,經過苦心鉆研和無數調整之后,自創“麻理惠整理魔法”,至今已幫助上萬人獲得怦然心動的幸福人生。
還有一位是在亞洲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全民斷舍離熱潮的山下英子,她通過瑜伽參透了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整理收拾,改變意識,脫離物欲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
離,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近藤麻理惠說正確的整理不是按場所整理,而是按物品種類來整理,且需要一次性徹底整理。先整理后收納。
她認為順利丟棄物品的基本順序應該是:首先是衣服類,其次是書籍、文件、小件物品,最后才是紀念品。有些值錢的東西,還可以考慮放在二手代賣網站還可以收回金錢。
佐佐木典士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極簡主義者之一。
他曾在書中倡導,我們要盡量排除一切沒必要存在的東西,舍棄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包括身邊的物品,做事的流程、溝通的環節等等;
從而迅速找到應該去珍視的東西,讓自己徹底實現“不為外物所累”。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時間會變得更充裕,精力更加充沛,內心更加安寧,身體更加健康,最終真正感受到久違的幸福。
日常生活中,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已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物質極簡——將家中超過一年不用的物品丟棄、送人、出售或捐贈,比如看過的雜志、書,不再穿的衣服和早先收到的各種禮物或裝飾品。明確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囤東西不用便宜貨和次品。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和紙袋。用一支好用的鋼筆替代堆積如山的中性筆。用瓷杯、鋼杯代替紙杯。不重復購買電子產品,整合精簡電源線和充電設備。精簡銀行卡,僅保留一張借記卡一張信用卡。
?欲望極簡——了解自己的真實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響,不盲從,不跟風。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最迫切的欲望上,如提升專業素養、照顧家庭、關心朋友、追求美食等。
?信息極簡——精簡信息輸入源頭,減少使用社交網絡、即時通訊。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遠離互聯網、遠離手機,避免信息騷擾。不關注與己無關的娛樂、社會新聞。精簡電子郵箱數量。關注少而精,寧缺毋濫。APP 使用少而精,刪除長期不使用的應用。
?工作極簡——使用有效的GTD 方法,不拖延。定時清理電子郵件,不要讓它們堆積起來。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盡可能不做Multi-task。
?生活極簡——慢生活。不做無效社交。鍛煉、穿著簡潔、不花哨,少吃含有添加劑的食品。喝白水和純果汁,不喝添加大量化學成分的碳酸飲料和果汁。
... ...
《莊子·逍遙游》中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每個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實際上能在世間享受的東西非常之少。而你,決定要簡單地生活了嗎?
— end —
作者簡介:付萍,熱愛編輯碼字、正能量愛學習的文青妹紙一枚。